亿万年的等待,三百年的荣华。
沈理达如是说翡翠。在这篇名为《荣华惊梦》的文章里,沈理达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跟随翡翠走过亿万年的岁月,从岩石间诞生、到各种元素的融入、到环境变迁的苦难、生生不息的坚毅,直至荣华于身的结局,用感性与理性兼具的笔法,记录了一件极品翡翠的前世今生。
在沈理达眼里,翡翠是成熟的女人,举止优雅,婉约柔美,落落大方。那明艳的颜色,不张扬,不耀眼;那清澈的种水,不争宠,不矫情;还有圆润的外表,不尖锐,不极端;浅黛如水,柔眸微启,淡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样的女子,谁能不为之所动?
梦想成真 天作合
石之美。沈理达的微信名。出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文中指出玉的五种特征:仁、义、智、勇、洁,亦引申为君子的衡量标准。而这五德,也同样是珠宝世家五代传承的美德。
算起来,沈理达已经是家族里第五代经营珠宝的人了。“我爷爷曾是泰美金行的老板,外公则是恒丰珠宝的创立者,两大家族均是当时东南亚颇具盛名的珠宝商。”第一次见沈理达,在一个有点闷热的晚上,听着她娓娓道来家族故事,精彩曲折,宛如电视剧,“更巧的是爷爷和外公都生有十一子八女,父亲是爷爷的第七个儿子,母亲是外公的第七个女儿。七七之巧,成就了一段金玉良缘。”历史与大环境的变迁,让沈理达家族中出现一场浩劫风波,继承家族的珠宝事业并非顺理成章。从小听惯前辈关于珠宝金银故事的沈理达,与生俱来流淌着珠宝的血液,用她自己的话说,珠宝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论现实生活怎样,翡翠就是她的梦,她必须忠于自己的内心,必须尽一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爱,不释手,情难禁。这是沈理达去年年底出的新书《翡翠审美》中“爱”章节的标题,也是她如痴如醉爱翡翠最真实的写照。刚毕业在外企忙碌工作那几年,沈理达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翡翠。2007年,被誉为“翡翠夫人”的欧阳秋眉来大陆做翡翠分享,听完欧阳秋眉的课,沈理达更加坚定了辞职全心投入到翡翠行业的决心。同年,沈理达专程飞到香港去读欧阳秋眉的翡翠课程班。“我上课永远是班里最认真的一个,老师说我上课时眼睛都会发光,哈。”说起这一段,沈理达好像重回了读书时光,脸上写满了幸福。后来在考试中,沈理达的理论和实践考试都是全班第一,这让她的老师欧阳秋眉很欣慰,说 “理达是我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更让老师欣慰的是,沈理达这两年连续出了三本翡翠专著——《翡翠素养》、《翡翠审美》、《沈理达看翡翠》,在《翡翠审美》书序中欧阳老师赞誉她为“翡翠审美的开拓者”。
切磋琢磨 意难忘
要做一个“开拓者”谈何容易?只有真心热爱翡翠、全心投入翡翠世界的人才能真正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文化沉淀的深度,去研究翡翠的审美。沈理达做到了。
“翡翠的变化最无常,是个脾气很大的宝贝,对石性的把控也最为困难。”沈理达深谙翡翠的语言,是因为她用真挚的钟爱和迷恋在感知翡翠的生命。在她眼里,每一件翡翠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都有各自的心情和梦想。所以,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她尽情恣意地将翡翠的原生态表现出来;制作之后,又为它寻找最合适的主人。
“设计一款翡翠成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设计师构思、设计、完稿,到转交与金工师傅制作,期间需要拍照、作记号、将每个玉片抓镶封底、焊接、制作粗坯等环节。整个过程需要耗费的时间短则数周,数月,长则一年,数年。”比如那件名为“鱼歌”的作品,由于找不到另一半可以与之匹配的红翡翠,就“耽搁”了几年。直到最后两块好料子终于聚首,才有了如今这枚无论是原料、配石还是镶嵌工艺都达到完美的艺术品“鱼歌”。虽然如今这件作品并未在沈理达手中,但她却没有遗憾:“它找到了疼它懂它的主人,这是缘分,也是一件翡翠最好的归宿。”
《诗经》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沈理达认为,和君子自我琢磨提升一样,一块精美的玉器同样少不了“琢磨”二字。“琢磨是一个舍的过程,舍去多余,保留本质,形成个性,一件精美的玉器才能呈现她应有的美感。”尤其是和台湾玉雕大师、中华镂空玉雕第一人叶金龙合作后,“琢磨”对一块翡翠的重要性就显得愈加重要。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对玉料的浪费。“很多人听说为了一件作品要舍弃这么多玉料,都会大呼浪费,有些人甚至会建议‘做几个镯子不行吗’?”让沈理达哭笑不得。
“殚精竭虑的思,触摸历尽沧桑的美。与生俱来的痴,抚慰含辛茹苦的等。倾情中,顿悟,在与你心与心彻底交汇的每个瞬间。”若不是心中饱含着对翡翠的痴爱,怎写得出如此炽热的“情诗”?妙手仁心治美玉。沈理达常说,在美玉面前,唯有仁爱之心才能征服她。没有仁爱,无以发现其中的美,更难创作出传世美玉。
心中植爱 福气长在
是的,仁爱。正是源于这份仁爱之心,才有五代传承的植福缘珠宝事业。
心中植爱,福气长在。这是植福缘的珠宝理念,更是沈理达家族坚持的经营信念。正因为心里植爱,沈理达设计出来的作品、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情意满满,充满正能量,让人幸福感倍增。
这种爱,是对大自然的敬仰,是对石头的尊重,是对文化的传承,是对审美的钻研……沈理达爱人告诉我们:“她读了很多书,文化、历史、地理都有,同时对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物件,像瓷器、茶壶、图腾等都十分钟爱。还有去各地旅游,博物馆是她一定要去的。” 爱人一直支持并陪伴着她徜徉在历史文化时空,因为他知道翡翠的创作,不是认得翡翠的材质就够的,而是需要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积淀。他们相信,爱翡翠的人,喜欢植福缘翡翠作品的人一定会明白:一件好的作品是作者巧妙思想的传达,是作者个人文化底蕴与审美观价值观的综合呈现。
沈理达在创作中,从不拘泥于形式,她喜欢把生活周遭的小细节运用到创作中,生动可人;她注重玉石本身的特性,适度渲染,巧妙搭配,让翡翠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她关注的核心在于作品的文化内涵,擅于体悟传统美,无论一幅风景画、一首田园诗或一篇抒情小品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张力,让收藏者在购买珠宝时,也品味了一番人文,收藏了一段历史,拥有了一个故事,传递了一份福气。沈理达想要的,就是这份爱和福气的延续与传承,所以,她的作品不为追逐利润,只为寻觅知音。
神话当中,女娲炼石补天所用的璀璨的五色石,注入了女神炽热的灵魂,发出彩虹般的绚丽光芒,传说那就是珠宝的起源。因此有人说,真正懂珠宝的行家,是在鉴赏珠宝的灵魂。沈理达,一直都在与翡翠的灵魂对话,从从容容,淡然自若,用自己翡翠语言植福,至情至性演绎石之美。
http://s13/mw690/001Y7Ltvgy6JVpNdOEYfc&690植福心" TITLE="沈理达:翡翠梦 植福心" />
http://s11/mw690/001Y7Ltvgy6JVpPlB7Yaa&690植福心" TITLE="沈理达:翡翠梦 植福心"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