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探究

(2020-05-22 20:01:34)
标签:

微课程教学法

翻转课堂

教学

分类: 微课程教学法案例

——以地图的阅读”一课为例

苏州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摘要  微课程教学法对于翻转课堂场景下激发学生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有显著成效,非翻转课堂场景下能否“复活”这一成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地图的阅读”为例,从提炼达成目标,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分层次检测了解学情,微项目活动促进内化知识入手,探讨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  微课程教学法  深度学习  微项目学习

一、深度学习与微课程教学法

深度学习又称为深层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RogerSaljo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有内在兴趣、注重理解、强调意义,集中注意于学习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系统地思考和陈述问题[1],是面向高阶的思维活动。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2]。其教学模型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

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探究

1 微课程教学法模型[3]

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在三大模块中起着灵魂作用,其设计质量决定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配套学习资源,多数场景下表现为微视频,是直接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所给出的学习任务而开发的,这使信息技术第一次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保证。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始的,旨在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协作探究或创作中把学习引向深入。

借助微课程教学法,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为例,探索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策略。

二、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深度学习策略

在深化课程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探究地理深度学习的路径和策略,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了如下五步策略:

1.达成目标,提供深度学习路径

达成目标是学生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为了使达成目标具备指导学习的功能,微课程教学法要求达成目标必须具备 “三要素”,做到具体精准。

“三要素”即达成目标的条件、目标行为和目标内容。达成目标的条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达成目标。目标行为则向学生提出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比如“理解……”“掌握……技能或方法”等。目标内容则是目标行为的内容属性。笔者在“地图的阅读”一节中提炼出如下达成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P16-18页,观看微视频,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达到:

1)理解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三要素及其在地图阅读中的功能;

2)理解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的关系,能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其中的两个要素,计算出另一个要素;

3)了解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规则与方法,能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4)能识别常见的图例,根据图例找到需要查找的信息。

在这个达成目标体系中,第一行提出达成目标的条件或途径;在目标(1)中,“理解”“了解”是认知程度,“地图的含义”“地图三要素及其在地图阅读中的功能”是目标内容;在目标(2)中,“理解”是认知程度,“能……计算”是能力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的关系”是目标内容;在目标(3)中,“了解”是达成的认知程度,“辨认”是达成的能力程度,“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规则与方法”是目标内容;在目标(4)中,“识别”是能力程度,“找到”是能力程度,“常见的图例”“需要查找的信息”是目标内容。

满足“三要素”的要求的好处是,目标具体精准,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学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学,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明了学习的对象、途径与意义,从而引发学习冲动,这就是学习知情权的妙用。

2.问题导向,引发发现式学习

问题的设计如何体现思维的深度,是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个难题。传统的教学设计,以填空形式为主,在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时,发现不少学生虽然找到了答案,但教师稍微变换提问形式,他们就回答不出来了究其原因,在于填充没有学习深度。微课程教学法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要求把知识点、重难点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从事发现式学习,从而加深理解,为课堂从事深度学习创造条件。

遵循这个原则,笔者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1)什么是地图?地图三要素指哪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在阅读地图中有何意义?“地图的‘语言’”是什么意思?

2)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有哪几种表示方式?如何换算?根据苏州地图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计算从苏州市商业中心到木渎古镇的距离。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三种规则与方法?根据苏州地图,分别写出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高新区、吴中区的方位。

4能在地图上找到并标出严家花园、甪直古镇、木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三处位置。

这些任务,与达成目标相对应,只要完成学习任务有质量,就能达成目标。投入学习的学生,不再是一个听众,而是主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中,层层推进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4]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3.开发微课,支持自主学习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对于学生完成起来可能有困难的学习任务,必须提供配套学习资源支持其学习。为此,我录制了配套微课。通过出示具备地图三要素的地图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地图的概念和地图三要素,包括常见的比例尺表达方式,数字式和线段式比例尺的换算,比例尺的计算公式,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的三种方法和典型图例等。这样能支持学有困惑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由于我校初中地理的一般不占用学生课后学习时间,视频变通在前一堂课要结束时播放。当然,有的学生完成任务时会遇到困难,不过,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厘清他们没有理解的内容。

4.分层次检测,协作化解疑难

微课程教学法的课堂任务是内化知识,发展能力。由于没有真正翻转课堂的条件,难以解决学生间个体差异大、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认知情况,才能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形成认知结构。因此,评估学生知识基础成为重要环节。因此,笔者采用分层次检测策略,先设计几道基础知识题,既检查学生学习成效,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就感,再设计进阶练习,让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升思维的难度。检测与进阶的任务如下:

(一)自学检测

1)地图的三要素是

A.比例尺、方向、图例     B.图名、比例尺、图例

C.比例尺、方向、图名     D.图名、方向、图例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中,指向标指示(    

A.东方   B.西方    C.东北   D.正北

3)小明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实地距离为500米,则该图的比例尺是

A.1500000   B.15000000    C.150000    D.15000

4)写出下列图例名称

[Z710WP8(X@OX]SBAKXXY

(二)进阶作业

1)小明在小丽的东南方向,小丽在小明的什么方向。(    )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

2)在北极点上造房子,大门窗户都朝向(    )

A.南方     B.西方     C.东北      D.西北

3绘制某中学的平面图,下列最适宜选用的比例尺是

A.110000000     B.11000000     C.1100000     D.11000

在学生完成检测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就答案不一致的内容展开点评式讨论,随着学生们踊跃点评、解释,造成困惑的疑难点就暴露出来。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河湖图例与季节性河湖图例混淆;经纬网地图上的辨认方向生疏;学校平面图比例尺选择时,学生对学校的大小没有概念。由于采取检测+讨论的组合策略,巩固了学习基础,为进入微项目学习做了必要的准备。

5. 微项目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微项目学习,是微课程教学法汲取项目学习精华创造的适合在每一课时中从事协作探究或创作的微型项目学习,是课堂学习走向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抓手。

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的要求,微项目学习的主题应尽可能来自真实情境,至少具有模拟真实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这样能够深化学生对地理学习意义的理解,引发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习走向深度。笔者设计了下列微项目学习:

协作探究:为家长会创作“学校地图”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们的爸爸妈妈要来学校开会,基于我们学校门口没有学校平面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又不熟悉我们的校园,请你参考课本P19,1.28校园平面图,完善我们学校平面图形成地图,并请你设计从校门口到教室的线路图,把家长们带到相应教室开会。绘图要求:

1)给地图起个合适的名字;

2)在图右下角方框内标注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图例要求用不同的颜色区别教学楼、非教学楼、食堂、操场、篮球场、绿化带等);

3)先在东大门接待家长,将车停在相应位置;

4)用箭头标记路线引领家长去本班教室开会。

展示要求:

1)每个小组推选至少2位同学准备到讲台前展示;

2)将你们组补充的内容展示给大家看;

3在地图上指示引领家长们到相应地点的线路。

这个微项目学习的背景是真实的。期中考试后即将召开家长会,创作“学校地图”具有真实意义,而且,学校环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有利于他们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走向应用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创作而深入研究环境、图标与便利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理解,促发高阶认知,实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真正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5]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热烈讨论,出现了各种促进深度学习的感人场面:

——图名命名时,小组成员间发生分歧,最后统一意见。

——设计图例时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计算比例尺时,学生不知道怎么计算,有求助老师的,有小组讨论的,也有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的。笔者以问题启发他们动脑筋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比例尺。学生甲说,用尺子量图上距离,知道实地距离,就可以计算出了(后来他在图上找到了标注的实地距离);学生乙说,估算我们教室的实际宽度,再量图上距离;有的学生说这样估算不准确,我们下课学去校体育器材室借把尺子量一下。学生们在讨论中找方法,既讲究学习的科学性,又从事发散性思维。

当组员间的想法不一致时,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并相互赋能,促使他们及时调整认知结构,修正自己的观点,形成集体智慧,并且为准备展示而积极梳理认知结构,在深度探究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展示小组作品时,其他组同学静心聆听、评价,一旦发现问题,个个欣喜若狂,高高举手要求点评。学生发现的问题主要有:漏写图名、没有标比例尺、没有标指向标、绿化带遗漏、没有用箭头引导家长到相应教室等。

经过全班展示这样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学生不断思考,不断纠错,达到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层次,发展了高阶思维。可以说,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6]

三、微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反思

设计微项目学习,原来设想让学生在补充、完善学校平面图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图例、比例尺、方向),辨别各教学楼的相对方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表现以及教学生成,笔者对微项目学习作了一定调整。

原设计图:空白校园平面图

做法:给学生提供一幅空白的学校平面图(图2),要求学生图上补充地图三要素,并在图上画线路将家长带到相应教室开会。

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探究

空白校园平面图

 

在第一个班级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的资料是图2。在图2中,每个教学楼的位置都是确定的,只是楼的具体名称没有给出来。学生在学习中讨论热烈,不过,焦点集中在哪栋楼是初一年级,哪栋楼是初二年级,哪栋楼是教师办公室……时间都花在了解教学楼的用途上。结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完成标注地图的三要素。

 

课后,笔者立即作了反思。微项目学习的宗旨是要运用地图三要素创作学校地图,使知识得到内化,同时,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而不是确定哪栋楼的用途是什么。探究偏离学习重点,是不是教师提供的设计图存在着误导?有鉴于此,笔者立即着手修改提供给学生的素材。

 

修改的设计图:标注建筑名称

 

做法:给学生提供校园平面图(图3),给出各个教学楼的名称,让学生标出比例,用不同颜色、不同图例标示教学楼与非教学楼,以及食堂、操场、绿化带等。

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探究

修改后的校园平面图

在第二个班级的微项目学习中,学生聚焦于地图三要素,时间紧凑,各小组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设计任务,上交了比较完整的作品。

当然,即使比较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时,还是被其他小组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参与讨论的热情,反映学生评价能力的提升。接下来会形成良性循环,时刻准备“我找茬,我有理”。

二次修改稿:校园地图征稿赛

做法:在其他班级上课时,笔者将微项目学习主题改为:“校园地图征稿赛”。任务修改为: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要用到学校的平面图,我在校门口到处找,也没看到我们学校的平面指示图,而来到我们学校的家长们或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对我们学校又不熟悉,就很需要这样一幅地图。我们来一个比赛,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幅校园地图,课后将做好的作品拿去给校长评选,如果哪个作品被选上,将在学校橱窗展览,也可能被学校采用,以后就展示在校门口,给全校师生和我们的爸爸妈妈看,并且获奖的整个小组成员都可以和校长合影。

虽然创作的内容没有变,但情境变了!地图的意义凸显出来,还有机会把作品交给柳校长评选,学生们开心极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学生在设计中都十分认真,合作创作非常愉快,最后的作品也出人意外地优秀。下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利用周末时间对作品再作修改,把更完美的作品交给校长评选。

比较两次修改的成效,笔者惊喜地发现,任务的情境不同,学生投入的程度、作业的质量、情感的收获也明显不同,从连词作业的比较中可见一斑。图4为第一次修改设计图之后的学生作业,图5为第二次修改任务情境之后的作业。

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探究  图4  第一次修改设计图之后的学生作品
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探究  图5  第二次修改任务情境之后的学生作业

两次不同的情境,出现作业质量的很大差异。作业交给校长批阅的学生得到了校长的赞许柳校长先对学生的作品一一点评,又提出殷切希望:“希望10年、20年或30年之后能看到你们的作品响亮中国、走向世界”,还与学生聊起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身边的地理知识。听到校长的赞许,学生心里乐开了花,眼中闪烁着自信、憧憬与责任。

深度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论,又是我们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在“地图的阅读”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有知识的收获,而且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微课程教学法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学习的主体的新主体观,促进学习一步一步走向深度。

参考文献:

[1] 母芹碧张琦.混合式教学促进地理深度学习的路径初探—基于“雨课堂”的应用 [J]. 地理教学,201907):54-55.

[2] 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金陵.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本土创新[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72):30-33.

[4]陈芸仙.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5):35-36.

[5]程志华,秦田.高中地理深度学习活动设计[J].地理教学,2019(23):44-47.

[6]陈彩霞.基于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问题设计——以人教版教材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3):47-50. 

(本文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指向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微课程教学法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JK13-L164;又是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专项课题基于项目学习的中学地理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533367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