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到淡如水
年轻时曾经作豪迈语:这辈子拿钱不含糊的唯两件事——买烟和买书。到如今不敢说“无一日不读书”,但不读书的日子确实不多。虽然也难免有点不求甚解,但到底也可以算上一个爱读书的人。
老了就说老了的话,如今这读书“质量”已经是“大不如前”。何以见呢?一、时间缩水。以前一本书,五六百页连天加夜一口气读完满超脱。现在的“每日(一般为睡前,有些书当然不在此例)必读”,多数时候也就二三十分钟,看得深入一点大概也就一小时,所以只能勉强叫做读书。二、迟钝了些感觉,少了些激情。年轻时读书,极易“入戏”,常常把自己与书里中人物“同喜怒共哀乐”。如今经历了许多见过了许多,激情已渐沉静,书本之力不易激扬大波大澜了。稍自安慰之处,在于尚有余兴去感悟和思索文字与现实之间的观念与启示。如果说读书能入乎“平淡如水”并得以了然一切,那是一种境界,但肉眼凡胎,哪里就能够?三、“掩卷即不复记忆”扭头就忘。如今的读书,基本成了一种“例行公事”或者说是一种日常的行为意识,就像“柴米油盐酱醋茶”。遇到无书可读,就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旧书来看,如此这般读来读去却未必就有所感悟。但还是读,读而已矣。四、“视”力不从心。长久用眼,视力损害甚大,现在有时候四百度的花镜还要加一把放大镜,这架势卧床伏案都别扭,可又奈何?季羡林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那么,有书不能读不得读就是第一苦事了。饶是如此,依然“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皆因舍不得阅读中每到会心处若有所得的那份快意。
大千世界,书就像是被注入了灵魂和被文明洗礼过的一片充满魅力的叶子,它展示的是生命活力的迹象。读书或许并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人生的宽度。所以,书还是要接着读,直到不得不“释卷”的时候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