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质量调研分析
(2011-01-12 20:51:2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健康美丽 |
一、命题意图及调研组织情况说明
为切实落实我区07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教育质量的管理,根据教育局和学院研训部安排,期末对三年级进行教学质量调研。本次试卷由学科命题组命题。考试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统一时间(6月19日)开考,由研训员于6月20日组织来自本区各校非本年段的教师(共150名)在学院内集体阅卷。
本次调研命题指导思想:
1.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为本,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展现成功。
2.关注本年段学生学习特点,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和初步语文能力的培养,用已有的经验、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今后学习带来自信。
3.帮助教师了解一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进一步探索考试形式和方向,探索命题的科学性,为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供研究样本。
命题的目的,不仅力图全面、合理地检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想检测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通过调研,让学生获得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明晰思路,以更好落实课改的学科要求。
试题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符合学生年段特点。如在低年级大量字词学习、积累基础上,本次考试关注学生将词语在句子中正确运用的能力,体现学习水平的提升,也为教师把握中低段语文教学衔接提供借鉴。
▲依托教材。“改正错别字”、“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加标点”、“课文内容填空”“古诗句连线”等题型设计,均来自教材,将本册教材的基础知识点,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
▲重视学习自主性。语文的学习不仅在书本,还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词句试题中涉及汶川大地震、火炬手的内容是目前社会热点话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沟通。既给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又考查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关注基本学习能力。两篇阅读重在考查学生基本的理解与初步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并运用语言,清楚正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学生初步阅读能力的体现。
二、调研质量情况概述
表一: |
||||||||
学校名称 |
应考人数 |
实考人数 |
优良率 |
及格率 |
低分率 |
平均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全区情况合计 |
8174 |
7918 |
0.26 |
0.98 |
0.00 |
84.16 |
98.5 |
17.5 |
表二: |
|
|||
第一题(书写5%) |
第二题(单项测试30%) |
第三题(阅读一18%) |
第四题(阅读二17%) |
第五题(写作30%) |
4.9 |
27 |
14 |
13.5 |
24.8 |
从全区的平均分84.16和优良率26%来看,命题难易度的掌握是比较恰当的,总体的质量和预期相差不大。
但校与校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最高平均分和最低平均分相差11.37分,11所学校平均分86以上,但5所学校80分以下;学生间差异也较大,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81分。从卷面看,薄弱学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不扎实,阅读理解能力较弱,作文审题不清,语言表达不很通畅。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还未得以很好地形成。
(一)
1.依托教材,重视“双基”
表二“试卷各大题得分统计”显示:单项测试全区得分较高,平均27分,得分率达90%。学生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记忆性知识的学习比较牢固。随机抽样25包(合计196份)试卷统计,单项测试中各小题得分数据如下:
表三:2007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单项测试(抽样)得分情况 |
||||
1改正错别字4% |
2填上适当词4% |
3句子练习9% |
4古诗句诗人连线6% |
5课文内容填空7% |
3.7 |
3.43 |
7.58 |
5.85 |
6.63 |
统计表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重视双基训练。
(1)字词教学较扎实。尽管阅读成为三年级教学的重点,但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并未将字词教学丢弃,而是不再平均使用力量,有侧重,对课文中出现的难写字、易错字、形近字、易混淆字作重点指导,重视相关词语的抄默与订正,试题1改正错别字,抽样得分率达92.5%,可见成效。
(2)语言积累到位。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运用的过程。新教材上大量的古诗、佳篇,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原料”主要来源之一。试题4“古诗句连线”和试题5“课文内容填空”抽样得分率高达97%和94.5%,表明师生对积累的重视,尤其是教材明确要求的记忆性的背诵,掌握非常牢固。
(3)教材练习有落实。在平时教学调研中我们还看到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课文后习题的指导与练习,还重视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与反馈;教材单元综合练习中出现的习题,能加强方法的指导,努力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如试卷中“给句子加上标点”,考查点是人物对话中提示语在后的标点用法,学生得分高(抽样显示为96%)。
2.加强习作指导,夯实作文基础
从表二看到,本次作文区平均得分24.8分,得分率为82.66%,达到B级以上水平。
(1)写作内容较丰富。新教材虽然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系列,但宽松的习作要求给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发挥的空间,体现在题材的选择更为宽泛、新颖,习作的内容更能体现出童真、童趣。本次命题也力图体现这一特点。“任选3种小动物编个童话故事”或者“谁夸谁真怎么样”两个题目均贴近学生爱好与生活,有话可写。从学生卷面看,内容较为丰富,以“谁夸谁真怎么样”为例:学生有写“真厉害”,夸厨师手艺高的;有“真勤劳”“真能干”,写劳动的;也有“真守信用”,记叙同学守诺言的;“真了不起”,描述剪纸的过程……
(2)叙事过程较清晰。在日常教学研讨中,我们反复强调教师要把握三年级起步作文特点,一是关注段落结构与叙述过程的清楚,不任意拔高要求(如生动的细节描写);二是强调语言基本功扎实,语句要通顺连贯,不盲目追求华丽的辞藻。从本次学生作文看,无论是童话编写还是写实作文,大都能看清楚一件完整的事情,过程的记叙还是比较清晰的。语句也较平实,通顺。得A级作文的篇目也不少。
3.关注写字,养成书写好习惯
(二) 问题与原因:
1.重积累轻运用
表三中,单项测试第2题“照样子,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抽样平均得分相对其他记忆性题目较低。(平均得分3.43,85.75%)。日常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语言的积累,如四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摘抄等,但积累与运用割裂,死记硬背却不会运用,如表示速度快的词语、描写心情的词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接触到许多,也积累了不少。但不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如试题“踩着我的肩膀上!”刘连满(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若在教学中处理不好积累与运用的关系,就会阻碍学生语言水平的发展。
2.重书本轻生活实际
表三中的第三题“句子练习”得分在单项测试这一大题中得分率最低(7.58,84.2%)。“大家都很羡慕火炬手,因为
常说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强调的就是语文的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但部分教师引领学生埋头于课本,关注生活不够,尤其是对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教师缺少意识。
3.重知识轻能力
表二显示本次两篇阅读考核得分不高,区平均得分分别为14分(得分率77.78%)和13.5分(得分率79.41%)。抽样具体统计如下:
表四:2007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阅读一(抽样)得分情况 |
||||||||
1圈出正确的字3% |
2加标点2% |
3短文内容填空6% |
4补写文中句子2% |
5造句3% |
6加上题目2% |
|||
2.19 |
1.92 |
4.14 |
1.75 |
2.5 |
1.73 |
|||
表五:2007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阅读二(抽样)得分情况 |
||||||||
1多音字3% |
2根据意思写词2% |
3理解句意7% |
4读后感想3% |
5抄写第1句2% |
||||
2.62 |
1.82 |
5.1 |
2.45 |
1.64 |
||||
分析表四、表五中的数据,我们看到两篇阅读题目中得分较高的是知识类题目:加标点(96%)、多音字读音(87.33%)、根据意思写词语(91%);最低的是能力题:阅读一中“根据短文内容填空”(69%)和阅读二中“联系文章内容,理解句子意思”(72.85%),差异显著。
《课程标准》在第2学段(三、四年级)要求中明确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对照标准,显然,我区学生在阅读能力上还存在差距。
(1)囫囵吞枣,思维不严密
静心阅读短文、仔细读题明确要求是正确完成阅读习题的关键。但部分学生还未养成这样的习惯,粗略浏览短文后,匆忙答题,错误百出。如阅读一中有这样一题:“苍蝇两次进墨水瓶原因不同。第一次是因为
我们试图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果关系的推论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严密的有效方法,遗憾的是学生尚未养成静心读文的阅读好习惯。
(2)一知半解,概括不完整
语文阅读能力可细分为多种能力,随着年级升高不断提升要求。而培养学生初步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能力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阅读二中理解句子意思“这就是一句话创造的奇迹”中“奇迹”指具体指的是
(三)对策与建议
1.区级层面:
(1)发挥区级骨干引领作用:以区兼职研训员、学科中心组和名师后备人选为核心,开展阅读教学主题(或专题)教学研究和命题(习题)的指导与研究。
(2)增强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一步明确年段教学要求及教材单元、课文的准确把握;加强课堂教学效益的研讨、练习与作业的有效性研讨等。
(3)提升教师个体语文素养:继续开展教师基本功比武、组织参加小语会论文评选等,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教学素养。
2.教师层面:
(1)继续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三年级是学生将学习重点从词语的识记、积累过渡到表达、运用的一个转折时期。因此,虽本次单项测试成绩不错,但应看到谴词造句上还有不足,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要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文本,二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促使学生将积累的规范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创设多角度思维,多层次运用语言的机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重视写作指导,抓好作文起步。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是个难题,而教材又没有系列训练的安排,对此,建议:明确三年级写作要求,将清楚表述事情的过程作为训练重点,结合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加强仿写的训练与指导,强调语句通顺,前后连贯等。
(4)加强语文课外学习指导。通过小组交流、两分钟讨论等方式督促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5)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且常抓不懈。特别是学生审题、读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寓教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建议:每单元训练,能根据训练要求设计一系列练习(例如概括能力),在课堂中教会学生独立审题、读题、练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6)关注学生差异,做好“提优辅差”工作。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建议:弹性作业,包括练习、作文等,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立不同学习目标,“不封顶,要保底”,让每位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