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江上的解放大桥

(2011-02-24 19:16:02)
标签:

中洲

解放大桥

洪水

闽江大桥

万寿桥

分类: 老记忆

   福州刚解放时,闽江上只有解放大桥、洪山桥。听老人说,抗日战争时,福州市的老百姓逃难,都是向洪山桥、解放大桥外的方向跑路。而人们通常认为解放大桥是进城的标线,从南向北,一过桥就算进城了。

    解放大桥,它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个区,是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

    据说大桥的古老前身是两段浮桥---小桥与大桥,始建于宋朝(1093年)。到了北宋(1103年),大桥所在地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就是今天的中洲,江面由此被分割为3条水道,浮桥就改建为北、中、南3座。就是今天的小桥、万寿桥、江南桥的位置。后来福州太守王祖道发起募捐,将浮桥改为石墩桥。那桥用石条叠砌,立于水中,左右无护栏,俗称“跳墩桥”,历经数十年于南宋时建成。元朝(1303年),福州万寿寺和尚王法助,募集了数百万贯资金,前后建造花了19年时间,把桥改建成石板桥。

  石板桥是元代福建最浩大的建筑工程。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绩,便把石板桥命名为万寿桥。中洲的南面则建成了木石混合结构的“江南桥”。清乾隆年间,江南桥被水冲毁后,也重建为石桥。到了1930年,为了能通汽车,万寿桥和江南桥又改为公路桥,在原有桥墩上用混凝土加高了2米。工程由日商“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建(没想到这桥与日本人还有瓜葛)。1949年以后,为了纪念解放军冲过大桥,追击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此桥就改名为“解放大桥”了。

    我家曾住在仓山,进出城常常要走过解放大桥。在夏天的傍晚时分,我经常能见到在桥上摇扇纳凉的人们和垂钓的人。那钓螃蟹的人,他们的钓勾是用大螺丝当底座,上面布好尼龙丝做成的几个活扣,缠上大蚯蚓,沉入水中的,当螃蟹一动蚯蚓,垂钓人就手一抖,快速提线,螃蟹就被尼龙活扣绑住脚了。拎出江面的螃蟹,则引来了我们这些旁观者的惊呼声。

    闽江年年雨季发洪水,这时清澈的江水就变为浑浊的洪水了,洪涛滚滚,黄浪滔天!上游顺流而下的树木杂物,则直逼解放大桥的桥身,有时就堵满了桥洞。为了保护大桥,就见有人在捞起木头,负责疏通桥洞。而闻讯赶到江边来看洪水的人,就像是去看钱塘江的大潮。浩浩荡荡的洪水场面,让人震撼,让人知道什么叫“水火不留情”!要是遇上大洪水,中洲往往就被淹掉了,大桥也就不通了。每年的洪水季节,中洲的居民都要抗洪,这个抗洪可不是与洪水斗,而是东西往高处搬,人往安全的地方去,或是投亲靠友,等洪水过后,居民们则动手除去淤泥、杂物,清洗房屋,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我曾问过住在中洲的一位亲戚,老发洪水,怎么还住那。他说,中洲没有蚊子!想想也是,洪水也不过几天时间,江风习习,没有蚊子的中洲,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年代,这可是个好地方。

    六十年代末,闽江上又修起了一座新桥---闽江大桥,高高的桥身,宽大的桥面(与万寿桥相比),让人们好一阵激动。接着,就进行了解放大桥的改造工程,新修后的解放大桥采取桥上架桥的形式,比从前又高了好几米,两段桥身在中洲的上方连接,解放大桥终于连成了一座桥!这样一来,洪水就是淹了中洲,桥上依然能人过车往。九十年代,因闽江洪水的冲击,解放大桥的桥墩崩塌,大桥又一次开始重建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96年重修的新解放大桥。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福州市区在一天天变大,闽江上又多了几座桥,三县洲大桥,尤溪洲大桥,金山大桥.....但我还是喜欢解放大桥,这座和福州历史紧密相连的大桥,它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矗立在闽江上,也矗立在我和所有福州人的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