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记忆中的牛奶瓶,厚厚的玻璃,矮墩墩的瓶身,瓶口比瓶身小一点,瓶盖是圆圆的厚纸片再加一张油纸,用一根棉线环绕瓶口扎紧。这就是福州乳品厂牛奶瓶的样子。
说起福州的瓶装牛奶,老福州人都知道,那可是当时很奢侈的营养品。说它贵吗?七十年代不过是0.13元一瓶,大约是半斤的量。当时的牛奶有限,需要的人却是无限的,据说当时能喝上牛奶的人,要有生病的证明,还要经过审批等等,真是太难买到了。所以吃上牛奶的人家是不会停喝牛奶的,家里的牛奶是病人吃,孩子吃,老人吃。有的人就是不喝了也不退,只是把牛奶先借给需要的人吃,然后还要再收回自己喝。乳品厂不仅生产瓶装牛奶,也生产过奶粉。我曾买过厂里生产的奶粉,那是价廉物美,味道很纯正。
我家那时住在仓山,院子的对面就是一家小杂货店,兼营代发牛奶的工作,说是每月每瓶收0.3元的代发费,大约是一瓶一分钱。在每一天的下半夜,我们就能听到装卸牛奶的声音,搬运铁篮子、空瓶子产生的撞击声,能响好一阵子。天亮时就能见到街坊邻居,手上拿着空瓶子和牛奶证,到牛奶站换牛奶瓶了。奶站的人验过牛奶证,盖上章。来者就放下空瓶子,拿着新到的牛奶瓶回家了。到牛奶站换牛奶,这也是福州城的早上一景,能拿到牛奶瓶的,也算是有钱有身份的人了。
我上学的地方,学校传达室后面有一口大锅,每天的上午,门卫大叔负责把水烧热,温热大锅里的牛奶瓶。当我们做着课间操的时候,就见许多老师奔向传达室,从锅里拿出牛奶瓶,解开棉线,揭开包瓶纸和厚纸片,就着瓶子喝牛奶。老师们喝奶的那份自豪和满足感,让学生的我们看的直咽口水,羡慕的很。
到了八十年代,牛奶突然多了,人们可以随便订奶了,我家就定了两瓶牛奶。再后来改了牛奶包装,成了袋装牛奶。乳品厂为了保障供应,开始向农民收购牛奶,进口奶粉调制混合奶,另外还加工豆奶,随着喝奶人群的扩大,牛奶供不应求,就改为一周有两次是给豆奶了。改造后的袋装牛奶,味道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有牛奶味。终于有一天,电视上曝光收购的牛奶中混有稻草、牛粪等让人恶心的东西,看了电视,我家彻底不吃福州牛奶了。再后来,外地的盒装牛奶也大量进入福州市场,我们喝的就是三元奶,蒙牛奶,伊利奶,长富奶,大乘奶......
九十年代我曾在西洪路,看到了福州乳品厂的厂大门,透过紧闭的大门,我没见到厂里的人。昔日的辉煌已不再有,我在厂门外久久伫立,想着这个曾给全市老百姓带来幸福感的牛奶厂,那一奶难求的牛奶,怎么就这样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
写这文章时在百度上搜福州乳品厂,居然搜到一则2010年5月28日的《东南快报》发的消息:“
原福州乳品厂推出新品牌 ”,我才知道,福州乳品厂已更名为福州康利达乳业有限公司了。
看来,福州乳品厂还没有消失,他们还在奋争,要创造新的辉煌。
无色的牛奶瓶,它早已不见了,但它留给我的,却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