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麻省理工面试招生多年,和你分享三个关于“激情胜过才智”的真实故事

分类: 学习转载 |
檩子:不少关注教育的朋友都知道“蒋佩蓉”这个名字。她曾经担任MIT中国区面试官,写过一本口碑很好的书,叫《下一代的竞争力》。书中,她根据自己培养三个孩子的亲身经历,并结合众多的面试案例,阐述了这个问题:全球化时代要求孩子具备什么素质,我们如何训练面向未来的下一代?
最近,我重又翻开了这本书,虽然出版了已近十年,但感觉其中探讨的问题仍是历久弥新,比如:如何选择适合的教育体制,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父母参与孩子教育如何把握尺度分寸
...
尤其,很赞成蒋佩蓉女士在书中强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激情胜过才智。这一点,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也表示“超级赞同”:
我们今天的体制常常不能容忍那些专注于或痴迷于某一事物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偏离常态发展模式的学生。其实,大量的事实早已经告诉我们:那些自觉地热心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卓越的社会管理者;那些对未知现象有着强烈好奇并表现出良好的禀赋与执著精神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那些醉心于某些事物并具有超常的热情与天赋的学生,最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
...
关于激情胜过才智!蒋佩蓉女士分享了三个非常生动的故事;其中关于自家孩子的故事,尤为坦诚,并引人深思 ... 文后有个关于“激情”的投票,别忘了参加哦!
第一个故事
我可以用一个词概括Amy:治疗自闭症
Amy是我多年前在洛杉矶面试过的一个女孩,当时她正申请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她看上去很普通,给人的印象不深,但举止温文有礼。看过她的成绩单,我并没有发现她的优势所在。她的成绩的确都在平均水平以上,她的SAT成绩也很好,这证明她有能力应付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但成绩比她好的大有人在。
在真实这点上,Amy却是清晰的,我可以用一个词概括Amy:治疗自闭症。在约翰·奥特伯格的《你一直想要的生活》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们寻求平衡,事实上却没有意识到:生活被赋予了某种超过我们自身的东西,它忽略自我牺牲和自我否定,而是让我们疯狂、大胆、冒险,不惜一切地投身于一个更伟大的事业。”
第二个故事
他知道全部的答案,却依然迷茫
...
和Amy不同,我遇到的更多的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知道全部的正确答案,但依然很迷惘。当我面试一个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前来申请就读麻省理工学院时,这种情况得到了充分的说明。
他来时,带着近乎完美的SAT分数和极其出色的成绩。他的成绩足够保送上清华大学。在我花了一点时间让这位相当紧张的学生放松下来之后,我问他学习之余最喜欢做什么。他“咯咯”直笑。然后告诉我,他没有任何时间做其他任何事,但他很喜欢吃,因为学校的自助餐厅提供的食品很可口。
由于这个问题没有引出另一个话题供我们讨论,我就问他计划如何过春节,试图找到另一个交流话题。他告诉我,他的学校不允许他回家过春节,因为他需要准备高考。这个问题又进了死胡同,没法继续。
那么,他在读书之外还有兴趣爱好吗?我从他的申请材料中看到他几年前拉过小提琴。他告诉我,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他母亲就不让他继续学习小提琴的课程了,其实他很喜欢拉小提琴。所以,他的小提琴没有好到值得继续培养下去或去了解他喜欢弹奏的那些作品的作曲家。
我展开交流的最后一次努力就以最后一个问题结束了——展望未来,希望在学校学习到什么?他一脸茫然,神情紧张,最后他告诉我,他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不过,在家和学校之外,他唯一有时间看到的世界,就是在去学校的路上从汽车里看到的,他想他可能愿意学习怎么建造那些漂亮的建筑物。
至此,我对这位年轻的孩子毫无羡慕之心,只剩下同情惋惜。拥有如此优秀的学习潜能,却不知道引导这种潜能去往何处,这实在太可惜了。拥有如此之多的知识,却几乎毫无自知,这实在太遗憾了。拥有如此高的成绩,却完全不懂得其他东西,这实在太不幸了。
第三个故事
我的三个孩子,自主选择“少有人走的路”
你准备好帮助你的孩子发现他们的激情,并帮着培养这份激情了吗(不管它会把人引领到何处)?你准备好放下你自己关于何谓“好生活”或“成功”的先入之见,并帮助你的孩子过一种更幸福的生活了吗?
有时候,做这样的决定意味着你或你的孩子将踏上“少有人走的路”,而且还可能因此失去别人的尊敬,甚至失去以往的好名望。
不过,最终,与那些刻板地按照传统的看法追求成功的人相比,你的孩子将收获更多的自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