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阮俊华
阮俊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644
  • 关注人气:1,9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领论坛]徐宁宁:月是故乡明

(2015-10-11 16:13:30)
标签:

彩虹人生

教育

分类: 紫领论坛

作者简介:徐宁宁,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紫领六期周国辉导师组学员。

文章背景:中秋月,唤起游子思乡情,在整个中华民族感慨于团圆或分别之后,这个节日又留给我们一些反思的余音。

[紫领论坛]徐宁宁:月是故乡明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首《十五夜望月》道尽多少相思,中秋月圆,游子归家,一片温馨祥和。靠着这条思乡之线,数千年的中秋传统得以维系,也正是中秋这一有形的传统节日延续着中华文化“家国观念”之根,而这一文华之根使中华民族得以千年屹立。

曾几何时,月饼与中秋开始脱离,作为一种空洞的商品被人们接受;月圆与人圆相离,成为一种冷冰冰的图画停留在书本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忘记了中秋团圆的概念,便捷的交通使得相聚不再艰难,即时通讯工具让交流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人们早已没有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伤感,对于中秋的期待也必然荡然无存,而这一节日背后所传达的思乡之情也将消失的无影无踪。然而,一旦这种有形的节日被人们所忘记,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根又会怎样?一个缺少了根的民族将何去何从?

“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缺少了根的民族,缺失了文化的国度,将会是一片虚无,没有了传承,没有延续,更没有了情感。市场化建设给我们的国家带来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代价是传统文化的丢失,整个民族开始迷茫,缺少了一根连接文化之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线。没有了传统节日这样一种实体的连接,生活也必将变得躁动,缺少了历史积淀的指引,人们开始迷失方向。灵魂缺少了寄托,实体也只能在生活中游荡,孜孜寻找,寻找归宿。而恰恰是传统节日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延续文化的介质,现在却与其渐行渐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思乡,重要的前提是我们有一个这样“乡”的存在供我们思绪纷飞,孤独的时候给灵魂找到一个归宿。汉语词典对于家乡的定义是“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思乡之情,其实思的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环境,包括人和建筑。出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各地都在大肆的建设新城,缺少了城市文化的延续,当我们生活过的旧貌换新城,那么留下供我们思念的“故乡”还剩下多少,缺少了实体的烘托,我们还会再去思乡吗?当我们没有了可以去思念的故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不是风筝没有根,只是那根线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延续,更重要的是保留那些传承文化之根的实体,那根牵引灵魂的线要坚实。

楼宇太高,盖过人们视线;霓虹太美,赛过繁星点点。世人不再抬头赏月,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太多的东西已被程式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成为一种奢侈的妄想定格在记忆中;仲秋之夜,不再赏月,人们心中不再拥有对于团圆的期待和欣喜,不再有游子归家的氛围,不再思乡念情。当所有的一切都以成为现实,那么中秋节还能剩下什么?依托节日所传达的思乡之情将何以寄托?皓月当空,照耀华夏大地,而又何人来解?秋风四起,夹杂着太古时代的桂香,又有几人识?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则是可悲的。文化的传承不局限于一个月饼、一张车票,而彰显在月饼表征的团团圆圆的中华和文化,车票背后折射的是华夏家国天下的盛世豪情。

明月东升,秋风落叶,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哭诉,扼腕,叹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