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梦强鹰之路之十五:“古建文人”李美赞:妙笔丹青 古今一品

(2013-02-08 14:05:32)
标签:

彩虹人生

财经

分类: 求是强鹰

一、   导师名片

姓名:李美赞(1974.6~)              籍贯:浙江温岭

职务:古今集团执行董事长、古京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行业:园林建筑、文物维修、市政建设、生态农业、文化创意

社会职务及荣誉: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工商联常委、浙商理事会主席等职。获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全国十佳巾帼建功标兵、亚太经合组织(APEC)国际女性创新奖、“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 “十大新锐浙商”、“十大创新浙商”、“风云商会会长”等荣誉。

座右铭:读懂天道,讲求人道,再为商道。

 

二、   访谈学员名片

虞方希(1991.1~),女,籍贯浙江温州,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辅修竺可桢荣誉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担任浙江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热心社会公益,获青年志愿者服务二星荣誉奖;立志创新创业,获得浙江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

 寻梦强鹰之路之十五:“古建文人”李美赞:妙笔丹青 <wbr>古今一品

三、   学徒看师傅

从杭州西湖断桥上,漫望雷峰塔,依然是一幕“雷锋夕照”的丹青妙景,只是多了几分现代的韵味。品画而识人,古人常说“妙笔丹青任挥洒/清风豪气尽如人”的意味便在于此。安坐在西泠印社的茶座,与这幅“丹青”的作者李美赞导师交流时,更觉人如其画。她心中盛满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笔墨纸砚,古与今的交融似乎早已落在随意的笔触之间。无怪乎在面对当世有识之士们大声惊呼抢救、传承中华建筑文化时,李美赞却在祖国如画的风景中写满了亭台楼阁,向世人宣告着中国古建文化的重生……

 

家道渊源 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哲学文化和技艺文化的传承路径不太相同。哲学文化经过道统向普及于世人,《论语》《中庸》的文化精神广被四海,代代相传。但技艺文化更多的却是师徒相教,家族秘传。李美赞家族就是这样一个技艺文化的传承体系。

李美赞出生于石雕之乡温岭的一个雕刻世家,祖上世代为石雕匠,对建筑、石刻、堪舆等都有研究,且代代相传,直至李美赞的父亲李春友这一代,已经承袭了祖传五代上百年的家族雕刻技艺。原本老辈们只希望李春友继承祖业,以打石安度一生,但是没料到他早已不满足于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石匠”,更是将中国古建筑文化发扬光大。1979年,李春友创办了如今浙江古今园林建筑研究院、中国古今建设集团的前身——温岭县古建园林研究室、温岭县雕刻营建厂,大大拓展了建筑文化的范围,将石刻艺术扩大到古建筑行业方方面面。

20世纪70年代,为了代替“水泥、钢筋、木材”,李春友综合运用力学、数学、物理、工艺、美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成功研制出“全系石结构建筑”系列,填补了国际石雕、石建筑史上的一项空白。80年代,李春友在杭州东来阁的设计与建造中,又达到了古建筑史上的工艺与设计理念的重大突破,既展现了现代人文风貌的厚实丰富,同时也弘扬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春友不仅自己在古建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还注重对家族传统的发扬。他教子有方,从小就培养子女们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小时候父亲就已经把全家人的头像用汉白玉做起来,这些便是李美赞儿时的玩具。一到寒暑假,工地就成了她的游乐场,应该说她同自己的家族企业一同成长。李美赞对事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因此才有了传承的热情,在她身上见不到过多沉重的守业压力,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她对家族企业发展的热情和朝气。

虞方希(以下简称“虞”):李老师,您觉得您的家庭背景对您的人生与事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李美赞(以下简称“李”):我出生于古建世家,家族一脉相承的深厚的古建文化底蕴,不仅仅是让我获得了比别人更高的起点,比别人高的古建技艺,更培养了我比别人深刻和宽广的古建情怀。

虞:那么您又是怎样看待这种古建情怀的呢?

李:如果说,曾经的古建事业更多的是谋生的需要,那么今天,我更多地把事业看作一份责任。我把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灌注在子女的身上。当我看到年幼的女儿对传统文学如数家珍,运用自如,并且对传统古建文化有着连成年人都难有的热情,以及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那是我最大的欣慰。所以说,家学渊源,一脉相承。

 

天道酬勤 青出于蓝

在李美赞心里,希望培养自己的女儿成为下一代古建行业的传承者。3岁时,女儿已能熟诵《论语》《三字经》等经典;8岁时,她已经对传统文学如数家珍,运用自如。养女良苦用心,也能从中一窥其母的成长点滴。

1993年,李美赞从大学毕业。当时他的父亲并不愿让刚出大学校门的女儿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因为这个行业太辛苦,但性格倔强的李美赞执意要为父亲分担一份责任。

“当时起步很艰难。”谈及最初进入公司的创业岁月,李美赞仍感慨万千。她依稀记得:有一年冬天,自己抱着设计图纸只身踏上北去东北的绿皮火车。当走下火车,她面对下着大雪的陌生城市,袭上心头的无助感。“我去接一个设计任务。那时候温州有一个规划局。人家就说你是什么单位的,我是温岭市古建筑研究院的。他头都没抬,说,我们的方案都是省里做的,杭州做的,温岭不行。我说,我们已经请了浙江省最好的专家,国内专家都在我这里。他不相信,教授怎么会到你温岭,不太可能。我当时就想,已经花了好大的精力,把国内的好多专家请到温岭。但是,依然接不到项目,因为大家不相信。”

经历了种种冷遇之后 李美赞当即把公司总部搬到了杭州,并去掉了企业名称中的“温岭”二字,当她采取了一系列区域调整措施后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我还是原有的企业,去的还是同一个单位,但是别人感觉不一样了,居然能够接到项目了。”

宽阔的眼界和境界,传统接纳现代的理念,李美赞和她的父兄一起把企业做得越来越大,疆域也拓展得越来越广。现在古今建设集团下辖十家控股子公司及十多个区域性分公司,在亚洲、非洲、澳洲、美洲等多个国家设立了集团的分支机构。

虞:最初您父亲似乎不希望您进入这个行业,又是怎么样的机缘改变了您父亲的想法呢?

李:我记得那是93年,在雁荡山做石凉亭的时候。有一次我到办公室去,听他们说要出差去雁荡山谈项目、签合同。我想我也能行,就参与他里面的谈判。那时候我跟其他的营销部门,包括办公室人说,你不要说我是新来的,就当是一个正式的员工。到了那边,我跟他们谈,这个亭子怎么样,这个桥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学这个专业的,可能还能谈上几句话,报价什么的。那时候不贵,亭子四万多。我就跟他们说,为什么说四万多,我们还亏呢。那时候我记得我父亲也去了,现场他没有任何表态。很多年以后他才跟我说,发现我第一次参与项目,就有这个营销的水平,觉得还可以。这次经历让我顺利地进了公司。而我希望我的介入,能够壮大这个企业,或者能够让他们更加轻松。

 

商道酬信 至真至诚

“首先是文化的承载者,其次才是商人。”对李美赞家族来说,文化的传承是自觉的承担,他们代代传承的不仅是一门技艺,不仅是一种经营之道,更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是对古建文化的承担,还有古建文化创新的责任。

许多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就是古今传承经典的最好注解,雷峰塔就是其中之一。雷峰塔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当时的温岭古建筑工程公司,凭着周到完善的施工方案脱颖而出赢得项目承建权。为更好地保护经典,专门约请国内著名的古建筑专家进行多次论证,仅关于如何搭建脚手架就先后做了8个方案。在此前前后后的三十多年,昔日那个温岭古建筑工程公司已经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中国古今集团,其完成的经典建筑更是数不胜数。

 “企业小时做产品,企业大时做人品”。由己及人,李美赞也将这种商道理念传递给更多的温岭商人。20051月,她出任杭州温岭商会的第一任会长,同时也是第一位女会长。李美赞用经营企业的心志和经营生活的爱心来组织和管理商会。“商会的作用就是在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让原先独立分散经营的温岭在外企业,结成一张活力四射的大网,使有限的资源得到进一步地整合,为振兴家乡的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2007年,她又出任了杭州台州商会的会长,继续带领商会成员为打造“浙江一流商人”而努力。

2011年度的风云浙商会长颁奖典礼上,她与王水福、郭广昌等老一辈的浙商商会会长一同,被授予了“年度风云浙商会长”的荣誉。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她创建了商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以“服务会员企业、创造社会效益”为出发点,推动银企合作、成立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推动会员再培训、建设商会大厦、开展公益事业各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李美赞自己总是谦虚地说道:“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做的也还有很多。”

虞:您作为商会会长,对于商会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呢?

李:商会不仅要成为我们异地企业的家,可以让会员互吐心声,更要让每位会员得到实际的益处,对他们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商业自身首先要“自给自足”,我们推出了“以会养会”的模式,通过商业运作,不但丰富了商会活动,为商会带来了盈利。我们也积极参加各异地商会、兄弟商会组织的活动。如参加杭州市工商联组织的“江浙沪光彩事业‘枣庄行’暨枣庄市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组织近30名会员代表赴江苏邳州参加首届“千人浙商看邳州”等活动。同时,也积极主动服务社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支持社会光彩事业。作为连接杭州、温岭两地经济发展和企业、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希望努力将商会办成在杭商人的“家”。

 

身道致谦 敬天爱人

世事更迭,生命短暂。追求永恒是人类不灭的梦想,但无论是人,还是建筑,只有将自己融入到所创造的文化中去,才可以生生不息。

李美赞谆谆告诫自己的员工:“我们经营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保护古典建筑就是保护古代文化,尊重历史文明就是尊重人类自己。因为文化的才是永恒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文化注入的建筑不过是砖木土石的捏合,它的寿命也许不比人的一生更长。而灌注了文化因子的建筑,即便是遭到了外在暴力的摧毁,也会活在人们的心中。如今的她,被熟悉她的人称作“飞人”,因为她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主题会议与高峰论坛,频现于各主流媒体,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古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的融合而奔走。

掌管这么大的集团公司,李美赞举重若轻。她认为,企业能不能成功,一要看你有没有准确的行业定位,第二个是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第三是有没有好的盈利模式,第四是有没有好的团队建设。企业家就要善于把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团结在一起,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人生就是一个寻梦的过程,而且,一个好的企业家可以引领一群人。古今的企业文化以国学作为基础,《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是员工的必读书籍。“贯穿了国学的精髓,员工的心态平和了,事业也就做好了,做长久了。”在企业中,她坚持“101原则”对待员工的评价,“就像给我女儿的画打分一样,常常是超过100分”,让员工充满自信地共同奋斗。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李美赞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

虞:您认为,古建行业将来所必需的元素是什么,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呢?

李:我认为将来的古建行业应当追求创新。以古今集团为例,我们走的是以古建科技的保护和创新为目的,以各地不同的文化为支撑,融合城市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状态,建设以体现城市特色及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博物馆为主的古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行将传统古建产业与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塑造、凝聚、提升、放大一个城市,推动社会发展,并催生出全新的产业链效应,将古建产业做专、做深、做强,使古建文化成为永恒,这是古建筑企业应当承担起的深刻使命。

 

心道如水 百川到海

李美赞是一个内心十分强大的女人,在她的眼里没有困难,即使有也是暂时的。“我很忙,确实很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有人问我长期奔走,是否身心疲惫,可我诚实地告诉大家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我却很快乐。工作是快乐的,生活是快乐的,连忙碌也是一种快乐。”

她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珍惜时间等习惯带到了生活中,决不浪费时间去做些无谓的事情。由于工作忙她养成了吃饭速度很快的习惯,而且业余休闲娱乐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她身上,似乎已经很难将生活和工作区分开来了。“时间和精力是可以平衡控制的,会有效地分配时间就是财富。”没有时间上健身房时,李美赞会在做家务的时候融进练瑜伽动作,一边练瑜伽,一边做家务;当候机的时候,她不会为延误而报怨,她会带上耳机学习英语,准备给女儿的睡前故事……

 很多人认为,女人有了事业总难顾及家庭,总会顾此失彼。在她眼里,这些都是借口。“我也很顾家,很爱家庭的每一位成员,但是可能和其他人相比,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我的工作上,但是不影响我的爱,爱是一种行动,是一种付出,你的家人会体会到。”

“工作不应仅是谋生手段,它更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寄托,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女人才可能真正地快乐起来!”她认为,一个成功、健康、有意义的人生是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的,这也是个人生活历练和把握命运能力的一种证明。“我能做的,就是在我所拥有的每一分钟都保持最佳的状态,创造最大的价值。”

虞:李老师,您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奔走于古建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您能与我们谈谈您从学生时代以来的成长经历吗,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您的品质与成功?

李:1993年,我从吉林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开始了正式的建筑设计及管理之路。我虽说是初出茅庐,但我认为自己不乏主见与创意。因此我在温岭古建公司这个平台上,迅速成长,不断蜕变,并且为公司的变革与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03年,当我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时,我已经主持设计与施工管理了一大批的经典古建之作,包括矗立在西湖边重放光芒的雷峰塔。在全国各大风景区,都留下了我为它们雕梁画栋,不断实践的足迹。2008年,我获得马来西亚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我想,我的成功没有秘诀,没有捷径。只因为我从未停止学习与进步,我的创新与自信,我的踏实实践,不断的努力让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因此,我相信你们跟我一样,都有着巨大的潜力与美好的明天。

 

大道无形 文化永恒

李美赞对于文化,有着自己的独到领悟,她将古建事业定位为文化古建,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大背景。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一要准备充分,二要团队合作,三要智慧取胜。做企业,你要懂得人道,懂得商道,还要懂得天道。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但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领悟。这个智慧就是靠自己领悟的,有了智慧,无往而不胜,你可以不是今日之星,但一定会是明日之星。我们这代人做企业,许多事情都得要悟得透、看得懂、放得开。”

来到古今集团的办公区域,随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它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它的为人原则,它的处事方法,无不带着中华文化精神的血脉。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只有文化才是神韵,才是核心。李美赞深刻地参透了作为个体的人生的短暂,才希望自己在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中获得更长久的生命。而对于古今集团来说,正是由于它自觉地站在了文化的高度上,我们才看到了一个长青企业的基因。

无论是今人还是后人,在谈到李美赞这个家族时,都无法将他们与中华文化分开。他们的确经商,但传统意义上“商”的概念,已远远无法表达他们的内涵,他们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真正成功的企业,不在于你能赚到多少钱,而在于你这个品牌能否长盛不衰。只有百年的品牌,没有百年的企业……”也许正是这种宽阔的胸襟,使一代巾帼英姿能长立于浪间,乘风破浪、直挂云帆,用她那充满睿智的眼神展望未来。

虞:能感受得到,李老师您非常注重“文化”,那么您认为,文化与企业的结合点在哪里呢?

李:文化就像人身体中的血脉,渗透到每个角角落落。在我看来,文化对于修身养性,经营企业,为人处事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对我和我的企业来说,追求的不是暂时的辉煌,而是像传承文化,传承经典那样,成为一个有深度的,能恒久流传的百年企业。

 

李美赞导师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感谢“求是强鹰”这个平台,这里让我看到了激情飞扬的青春,让我看到了追寻梦想的坚持,让我看到了沉着冷静的思考,更让我看到了浙商精神的传承……

我认为,“求是强鹰”以企业家引领青年学生创业创新、规划人生的模式,是一种对青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端培养,值得借鉴与推广。

在此,希望你们,能够带着“读万卷书”的智慧,“行万里路”阅历,借助“他人指路”的经验分享,借助“求是强鹰”的平台起飞,在不断践行与不断领悟中,走出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

 

四、   学徒评师傅

黄红霞(八期求是强鹰学员、浙江大学药物分析专业博士)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蝶庄小聚,老师言传易经和人道;同一号茶馆共欢,老师分享生活点滴,教育子女心得。她清楚自己的目标在远方,流淌,寻找,平静地淌过一个障碍曲折前进,这正是她的智慧。愿成就自己如水的人生,大爱无声。

 

施梦南(八期求是强鹰学员、浙江大学茶学系研硕士):

当大多数人习惯通过外物来营造内心快乐时,李美赞老师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她的欢颜来自内心,她的成功源于内在。李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把握吸引力法则,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成为一个由内而外明媚的女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