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强鹰之路之十六:“立雪傲梅”阮小明:苦行神州 终获宝石
标签:
彩虹人生财经 |
分类: 求是强鹰 |
一、
姓名:阮小明(1967.2~)
职务:宝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行业:工业缝纫机制造、金融置业、酒店
社会职务及荣誉:担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主席团主席、浙江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职。获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优秀质量人、中国青年企业家管理创新奖、风云浙商、浙江省十大优秀青年、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座右铭:梅花寒里开,成功苦中来。
二、
王明宇(1990.6~),男,籍贯吉林长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博士,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求是强鹰九期学员。在校期间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连续两年(2011年、2012年)被评为校优秀研究生干部,被浙江省慈善总会评为“优秀志愿者”。
三、
作为一名坐拥亿级资产的知名浙商,阮小明显得很低调。相比于频频出现在媒体头版,他更喜欢每天看着报纸,为自己的员工推荐着新的信息与知识。在“梅花寒里开,成功苦中来”的墨字对联之下,他喜欢将自己的创业史用一句话来概括:“三分机会,三分人缘,三分冒险,一分天赋。”
一分天赋勤中来
曾经的台州椒江只是一个滨海小城,那里的人们充满着勤劳,有的以打鱼养家,有的靠种田糊口,更有的为了生存而奔走全国各地卖豆腐、在街上补鞋子。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回忆。我在农村长大,农村里面相对比较封闭,除了吃饭就是睡觉。我读初中的时候,看到同学有小人书。父亲跟我讲,你想看书你自己去割草赚钱。所以我很早就去割草,大概割了三年多时间,赚到钱就去买小人书。看小人书给我很大启发,无论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或者高尔基写的童年。”阮小明抚摸着早已翻破斑驳的旧书,回忆至深。
因热爱机械,阮小明中学刚毕业便到椒江下陈机械厂做工,这一待就是十年。1993年,他仍只是一名穷困的推销员,一个月工资不过几十块钱。农民出身的他,没有奢望怎样腰缠万贯,但是为了摆脱贫困,他想闯荡一番,毅然与6位朋友借资2000元创办了一个生产缝纫机的家庭作坊。
那时,他的小作坊只有几间破旧房子,几台从路桥市场买来的旧设备,设备的底架用水泥浇注的土方法做成,买来一台简易的型号很旧的机器当做样机,边拆边模仿边研究。第一个拆下来的零件标号标上01,第二个标上02,依次类推,然后再重新按号码装回去。
当时,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厂房、更无人才,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要想制造出自己的缝纫机,简直难于登天。然而,阮小明没有丝毫的畏惧退缩,而是拜师学艺、认真钻研,经过艰苦地试制和反复地改进,硬是在旧机床、土夹具上制造出第一台带电机的缝纫机。
王明宇(以下简称“王”):请问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创业?如果现在让您重新选择,还会选择创业么?
阮小明(以下简称“阮”):当初创业主要是为了脱贫,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如果现在重新选择,还会选择创业,因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理想、目标、期望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三分冒险苦旅行
当时,上海、浙江的缝纫机企业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要想在沿海地区推销不太容易,他决定去边远地区碰碰运气。告别亲友,阮小明只身一人从椒江坐长途车翻山越岭到宁波,又从宁波坐火车到北京,从北京坐火车到宁夏,一路颠簸、辗转。当时他身上仅带有1000多元钱,只好白天跑百货大楼,晚上睡在火车站里。因为他心里明白:这些钱要用来跑遍整个大西北,要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
这样一站一站、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走下去。通常早饭不吃,中午吃个馒头,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对着自来水管喝着凉水充饥。当他赶到包头,早上一下火车,当天就跑了几个区的二级站百货公司,然而他却无一例外的吃了闭门羹。他走投无路,游荡在街上,心中已没有了方向和目标,只是非常盲目地走着、走着。眼前虽然不断地有车来人往,但他脑子里竟一片空白,像一片落叶随风飘荡。殊不知,祸不单行,一个劫匪持刀把他身上仅有的120元钱和夹克衫抢走了。
天无绝人之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阮小明辗转回到了北京。他在火车站找来了北京市的电话号码簿,又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国家大型外贸公司,但一无所获。后来一次偶然的际遇,他得知5天后将举办广交会,下定决心抓住这次宝贵的机会。
又是几经辗转,他匆匆赶到广州。由于没钱买门票,他想方设法“混”进了广交会现场。在用蹩脚的英语和几个外国商人搭上话后,没想到却被几位工作人员发现,被强制驱离。一种前所未有的挫折感再次袭来,然而心中的梦想告诉他:决不能放弃!
王:您认为您创业过程中最艰难的是什么时候?
阮:最艰难的是创业初期,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管理经验、更无品牌,而当时国内许多知名缝纫机企业的产品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蝴蝶、蜜蜂等品牌更是家喻户晓,它们曾是民间结婚时所谓的“三大件”之一,象征着富贵与荣耀。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企业,在国内要想把产品推销出去谈何容易,自己那段创业经历真可谓是“喝水充饥、遭人白眼、九死一生”。
三分机会诚铺道
在广交会上,阮小明想出了办法。第二天,他带着一个从小商品市场花3元钱买到的望远镜再次出门,站在距离会展200米的地方用它观看着一个个行色匆匆的老外,找准时机便上前推销自己的缝纫机。
他那时认字也不多,但是手里的名片却是两面,一面中文,一面英文。他把缝纫机的英文“sewing machine”用普通话和台州话一个音一个音的强记住,一边拖着自家的缝纫机产品跑东跑西,一边用手语向老外们推销着自己的产品。
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许是看到了这个浙江小伙子身上的一股冲劲、一份诚意,终于一位巴西老外给了他一张名片,并告诉他中午12点半在中国大酒店一块吃饭。饭桌上,他们谈得很融洽、很愉快,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慢慢谈成了。阮小明接到了平生第一张订单,一张来自巴西的500美元定单——50台绷缝机。
就是这张看来并不起眼的订单,使他眼界大开,并增强了信心和勇气。当时,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缝纫机一条街,是世界缝纫机巨头角逐的场所。在以后的日子里,从南美起步,他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对待着来之不易的事业起步,他唯以诚信打造着自己的“金名片”。创业之初,他有一批产品漂洋过海来到巴西客户手中。客户反映一个主要零部件——铝制下弯针架质量不过关,阮小明立即以5倍于原价的代价采购了一批合格的零部件空运过去,换下了那个不过关的零部件。他将“以人品制造精品”这一理念,不仅植入了公司的每一条生产线上,也深入了每一个员工的心,这在后来为其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王:无疑,第一张订单给了您事业的起步,那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阮:可能是“诚”,既是“诚意”,也是“诚信”。一个企业要把品牌打响,除了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外,更需要在经营上讲诚信。一个客户.好比市场中的一扇门,客户们对我们的满意度提高了,也就意味着大大小小的市场之门都会向我们敞开。相反,倘若我们的管理上不去,质量和交货期拿不准,那么任何客户都不会满意。市场之门也迟早对我们紧闭起来。从初创到现在.我们对境内外订立的所有合同、协议、没有一件由于本公司的原因弃议或毁约,创造了罕见的100%高履约率。
三分人缘创世界
然而,走向世界的路,并非一路风光。走进去,阮小明才体察到,原来广袤的世界商海更是风起云涌,恶浪迭起。广交会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窗口里的风还有些许温馨。当他飘洋过海,才切身感受到,风的阴冷和无情。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充满信心走上这条更为艰辛的路……
1995年,一句外语不懂的阮小明独自一人来到了巴西争取订单。在推销产品时,由于他的一身破军装而被怀疑有不良动机,曾被巴西移民局拘禁过。他在机场,拿了一张印有缝纫机的图片,让出租车司机载他去找做缝纫机生意的公司。司机很有诚信,真的将他送到了一家做缝纫机生意的公司。为了尽快打开美洲市场,阮小明加足马力,5天跑了美洲5个国家。在从秘鲁去哥伦比亚波哥大的飞机上,他差一分钟与恐怖袭击擦肩而过。
1996年,阮小明带着宝石品牌踏上了埃及。一些狡诈又投机的阿拉伯商人把机器上的宝石商标去掉,改换成日本高档品牌的标志,从中赚取几倍的利润。看到这一幕,他下定决心:“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宝石精品,实现中国民族工业的超越。”经过2001、2002年的全面市场调整,也通过一次次更加频繁的走访与交流,宝石品牌销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当时中国的缝纫机,很多客户不买账。面对客户的疑虑,他告诉代理商说:“你们可以免费用半年时间,我送给你一批200台,如果你认为这200台用得好,你再给我付钱,如果你认为不好,你钱可以不要付给我,你可以把货退给我。”当时这个客户就把200台缝纫机带走了。从此,宝石缝纫机凭借过硬的质量说服了客商,并赢得了客户的赞誉。
九死一生,广结善缘,阮小明开拓出了一块又一块的国际市场。如今他的缝纫机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在美国、巴西、泰国、土耳其、俄罗斯等国设立了29家分公司和办事处,在30多个国家建立了“客户代理制”,在80多个国家注册了“宝石”商标。
王:您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国内与国际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阮: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欧债危机也是连续爆发,目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不确定性成为世界经济一个显著的特征;国内普通制造业的原材料、用工成本等持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利润空间减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外一大批抗击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被淘汰出局,而大部分拥有自身核心技术、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则影响较小,因此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优质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王:您认为现在选择创业与您所在年代的创业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否存在差别?如果有,差别在哪里?
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越来透明化,以前创业的所谓信息、模式对目前来说未必适用,但科技的发展也催生了更多新的领域、新方法帮助我们去实现创业的梦想!
之所以是“宝石”
最初的缝纫机产品,阮小明是用自己的名字“RXM”命名的。
“当时没有想到什么叫做品牌。想到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的话,这个商标可能会让客户更加喜欢我的产品,能更感受到我的这种诚信、真诚,也许也会更有助于沟通。”以自己的名字作为一种产品的担保,无疑是一种勇气,这是他对于品牌最初的思考。
一次为了销售产品,阮小明独自一个人闯荡拉美国家。当他来到巴西,发现这里不仅是缝纫机市场的王国,同时还是一个盛产宝石的国度,而巴西的宝石也堪称世界之最。
“有一次,我带着机器跑客户,跑了一天。很多客户都对‘RXM’这个品牌不是很感兴趣,让我也挺灰心的。一个人走在巴西圣保罗保利斯大街,来到一个小镇里的卖石头的市场。我发现这里很多石头都叫宝石,突然想‘宝石’能否成为我产品的品牌呢?”
宝石那完美的外表,坚硬的内核,深深地吸引了阮小明。当晚,他立即电传回国,把厂名和产品商标均定为“宝石”,成为中国第一家以“宝石”英文GEM作为型号的企业,并决心在世界打响中国的“宝石”品牌。同时,把“宝石”作为全体员工的理想和追求,追求它的纯净品质和耀眼光芒,希望企业也能同宝石一样拥有高品质。
这一灵感的闪现,竟使那一夜的阮小明彻夜难眠。
王:为了打造“宝石”这个品牌,您一直奉行心智、励志和明智的创业理念,这里能分享下其中的含义吗?
阮:成功是有方法的,方法掌握在成功者手中,而所有成功者都是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学习求得新知,并为创新奠定基础。“心智”启发我,质量越好越需要梦想、越需要追求。因为质量是无止境的,质量是每天都变化的,不可能你的质量每天都是一流的。时时刻刻“励志”。我们企业是靠员工来进行的,质量的背后是人,品牌的背后也是人。任何过程都必须“明智”。因为任何过程都可能产生错误,即便我们拥有核心技术,但我们依然有差距。所以,惟有“明智”,才能树立企业的长远发展。
学习创新无止境
阮小明总结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仅仅用了一个公式——学习+创新=成功
“真正衰老的不是皱纹,而是停止了学习与进取。”阮小明一直坚信,所有成功者都是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学习求得新知,并为创新奠定基础。通过自学,他的英语水平已能与缝纫机行业的外商对话,并于2003年获得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接着又进入复旦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班学习。他不仅从书本上学习,更重视从实践中学,他到上海、西安等地时,特别喜欢考察学习兄弟企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以人品制造精品”,阮小明更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定位在制造最美最好的人品、制造最精最良的产品这两个方面。他为宝石员工们,写出了耳熟能详的宝石《三字经》:“维公德讲礼仪 做文明人/遵法纪 循制度 做规矩人/忠职守 听安排 做好工人/勤劳动 多创汇 做有功人/肯学习 好钻研 做知识人/敢创新 能拼博 做领导人/重人品 有才干 做宝石人/爱中华 做贡献 做中国人”。人们说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的队伍,可以打败由一只绵羊带领一群狮子的部队,说的是领导者的重要性。但是阮小明认为宝石应该是由一只狮子率领着一群狮子在作战。
“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时刻创新。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为此,宝石公司多方面引进人才,并与国内多所院校、研究所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和开发,不断地增强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在设计研发过程中对相关部门提供的产品信息、质量信息、新材料和新技术方面的信息进行充分地分析和论证,遵循开发程序并融入价值工程控制原理,使设计思路不断创新、不断拓展。
“我希望全世界每个人,都能穿上我们宝石缝纫机做的衣服。”这就是阮小明的梦想。
王:您认为塑造企业文化对于民营企业的意义是什么?
阮:人管人,管死人;制度管人,管累人;文化管人,管住魂。企业的发展必须以优秀的人才作支撑,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待遇固然重要,但还必须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凝才聚才,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优秀的企业文化既能向社会展示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又能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是企业巨大的财富,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促进作用。
阮小明导师寄语
创业是一个有机的工程,对要进入的目标行业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创业者对企业战略、市场营销、团队组建、财务管理等一系列领域都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因此,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必须有自身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决策、经营管理、统筹规划等基本的素质和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