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瞥见——付春龙同学GEP交流感想
(2011-09-20 16:57: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生培养 |
坐在返回上海的航班上俯瞰北冰洋湛清的云廊,回忆起过去三个月里难忘的经历。
我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管理2010级研究生付春龙,求是强鹰第三期章鹏飞小组学员,在管理学院的悉心安排和恒逸教育基金的慷慨资助下,我顺利完成了GEP项目在美国的交流学习,表示由衷诚挚的感谢。
从 5月22日启程前往美国波士顿,到8月14日返回杭州,GEP项目在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的11周课程,专注于创业管理成熟与转型期阶段,具体课程包括全球创业营销、创业财务、领导力、创业企业成长、北美经济与商业环境,以及北美商业(咨询)项目。与来自22个国家的同学的跨文化沟通,与MBA同学一起讨论,满负荷的案例教学都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而三个月的生活体验,也给了我感受美国社会文化的机会。
美国社会与文化感受
自由与限制。提到美国精神,大部分人都会想起freedom(自由)。的确,从自由女神像,到学校规章制度,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都很容易找到美国人对自由的提倡。人们自由表达信仰和观念,选择生活方式和活动,应该说比国内在诸多领域上有较高程度的自由。然而另一方面,美国社会也是对人限制重重的,比如麻萨诸塞州严格禁止未成年人饮酒,任何人的户外饮酒行为都是违法的,哪怕只是啤酒。同时社会中又充满了各种默认的规范(Norm),或者叫“潜规则”,比如下飞机时,人们异常严格地按照“前排先走”的顺序下机。作为老外,一开始可能很不适应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但接受以后才发觉,这些约定俗成的限制和法律一起保持了社会的秩序和效率。
包容与排斥。美国社会是包容的,这种包容深入人心,美国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人身上。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人民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因为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又因为差异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这就在美国文化中形成了较高的宽容性,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意见吃容忍,接受的态度。少数人的奇装异服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其他人的态度则体现了包容。除了商业场合,没有人在意你身上打了多少洞,穿了几个环,裤腰低得露内裤,汽车很酷或者凹陷掉漆。人们不会因为他人的“个性”而评论指摘,人们尊重他人的自由,也就懂得了包容。另一方面美国也有各种排外思想,在不违反歧视性法律的情况下,一些极端的人们可以激进地反对和抵制任何事情。比如,在华盛顿DC的白宫对门,有一位巴勒斯坦裔的流浪汉常年露营,抵制美国政府的巴以政策。大部分人对中国人都很友好,也有人抵制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
健谈与健康。应该说美国人是奔放、坦率、健谈的。很多美国人懂得幽默,一旦与人拉开“话匣子”,便会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关心或者反对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沉默对他们来说,往往意味着“话不投机”,或者“不想与你谈”。提到饮食,食堂里的每一样食物都有铭牌标识出成分、含量、能量等指标,提醒过敏体制、穆斯林教徒、节食人群注意选择。尽管美国的垃圾食品成就了一批过度肥胖甚至行走困难的人,但更多的美国人因为运动而更健康。无论上午、黄昏、晚上总能看到各种年纪的人在街头跑步,纽约中央公园里人们忙着骑行、棒球、足球和橄榄球,波士顿人划着三角帆船、独木舟在查尔斯河上畅游。相比之下国人的运动时间相对少些。美国人不崇尚“白”为美,而推崇日光浴后晒出来的小麦色(Tanned)。
环境与保护。印象中的美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确实如此,不多赘述,但美国同时也是集约国家。波士顿市区面积不大,像纽约一样,在城市中心还设有大面积的绿地作为城市公园,加上流经的查尔斯河流域,整个城市自然惬意。走到郊区,公路和它两旁的民宅和校园,全部被森林绿地包围,由衷感叹有如此高的森林覆盖率。学校宿舍里面,无论厨房、客厅、卧室、盥洗间,每处垃圾桶都有两个,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别盛放,桶身用文字和图片有详细注释如何区分垃圾。教学楼内的垃圾桶也是同样,楼外的垃圾桶不仅回收有别,而是可以利用太阳能将可回收垃圾的体积压缩至六分之一,以提高利用率降低回收成本。在超市买罐装可乐或者酒行买啤酒,罐子瓶子的钱是不标在价格里的,收银时却要多收6%左右的押金,这些钱顾客可以带着空瓶子回来退,在酒行或商朝外面有自动回收机,根据玻璃瓶、易拉罐、塑料瓶的数量打印出小票,凭借小票可以退现金或者在购物时候直接抵用。我也曾觉得这是鬼把戏,谁会为了几个美分带刻意回来换呢?可是我错了,美国人真的在后备箱里带着一车车的瓶瓶罐罐回来了!关于环保的很多细节让我汗颜,国内的环保事业还有很多路要走。
创业环境
在美国和法国关于创业管理的交流学习,给了我宝贵的机会,了解和比较各地的创业环境。
|
国内市场 |
融资渠道 |
政府支持 |
经济增长 |
创业认同 |
机遇丰富 |
研发实力 |
法国 |
- |
|
- |
- |
- |
+ |
|
中国 |
+ |
- |
+ |
+ |
+ |
+ |
- |
美国 |
|
|
+ |
|
+ |
|
+ |
相比较与中国和法国,美国在创业环境方面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商业创新能力,有推崇创业并包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未散,宏观经济增长缓慢,融资渠道并不乐观,创业机遇也相对减少。
中国已让处于“效率驱动”的经济模式阶段,而美法则步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相应地,中国的商业服务行业发展滞后,这也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和创业潜力区。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相对滞后的经济格局,带来了丰富的商业和创业机遇。融资渠道紧张和研发实力薄弱是中国创业的短板。一个半世纪以前,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学习海外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今日中国在很多方面依然欠缺,但快速崛起的趋势,已使中国成为“创业者的耶路撒冷”。
结语
入学浙大本科那天,看到碑石上镌刻着竺可桢老校长的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倏忽间这两个问题陪伴我五年,渐渐懂得,竺公所言“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