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领论坛三十:大学之深在于学问之深
(2011-09-18 16:59: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紫领论坛 |
想要把学问做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学问做深要经历三个过程:博、约、精。
所谓博,就是要广泛涉猎,饱览群书,知识面要宽广,很多学科都是相互交叉、互相联系的,没有广博的知识,想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求“深”是不可能的,而且很多专业领域的灵感很可能来源于其他学科,博学会让我们即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专业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包括我们浙江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开展大类宽口径培养的原因。
所谓约,就是在博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和专长加以慎重选择。人生时光有限,而学海无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只是博览恐怕就会流于空泛和浅薄,这里懂一点,那里懂一点,加起来很可能等于零。胡适早年涉猎甚广,但到美国读大学时才幡然醒悟:生平之过在于求博而不务精。所以,“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意义所在。如今的所谓学贯中西、博采众长,其知识体系必是以专为核心,兼收并蓄,方成大家。
所谓精,那需要的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现在一些大学中做学问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不愿钻研,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归根到底是静不下来,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古人云:“为学之要,先戒名心。”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戒除名利思想。中国13亿人出大师是必然,现在变成了偶然甚至惘然,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做学问如果功利化、虚假化,就失去了做学问的真正的内在动力。但是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很多因素牵扯其中,所以任重而道远。
浙大校训“求是”一方面是提倡做学问要“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另一方面是教我们做人要不鹜虚声、不求虚名,惟以科学态度做踏实工作。
要做学问,先学做人。“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我们都希望大学能够拥有大师,更希望我们的大学培养出大师。大师总是为人所景仰,原因在于他们学识广博,成就卓著,开拓新知,创一代风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德高望重,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殚精竭虑,奉献一生,矢志不渝。
大学的根基在于为学,根深才能叶茂。大学的文化底蕴来源于学问的深厚,为学的态度和深度也决定着大学未来的发展。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首先在博的基础上需尽快明确一个专的方向,正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为学的路上要执着,孜孜以求,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断兼收并蓄,触类旁通,开拓新知,最终豁然开朗,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