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于奉献,超越自我——王承超的求是服务成长之路

(2011-04-14 12:25:28)
标签:

紫领

求是强鹰

教育

分类: 学生培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是从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感人意境和创意得到启发,共青团贵州省委于2004年发起了一项被称之为“春晖行动”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其旨在“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激发赤子情怀,感召游子返乡,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201012月,贵州省委组织部、省文明办、省农委、省教育厅、团省委决定表彰自2008年以来对于春晖行动以及贵州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春晖使者”。在212名受到表彰的“春晖使者”中,一名来自外省的志愿者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贵州仅仅服务了一年,却也赢得了贵州当地人民的认可与支持。他就是浙江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王承超同学。

记得与王承超同学的相识,源自我们一次偶然的对话。那时我还在学校团委工作,而他希望得到进入校团委锻炼的机会。我曾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学生工作?”“大学的学生没有很多的社会经验,做学生工作就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大事不会就先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开始,学做事也学做人吧。”他是这么回答,也是这么做的。后来,他就跟随我一起开展学校社会实践的工作。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工作面很广,“面向农村、面向企业、面向西部、面向海外”,上万人的社会实践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这些工作中,他为人踏实、待人热情的品性得到了彰显,尤其具有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承超也通过两年的社会实践扎实的工作获评为“浙江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我于20084月发起浙江大学的“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他也作为第一批的工作者参与了这一品牌的创立过程。从第一期13名导师的初步接触,到现在50余名风云浙商与500余名浙江大学优秀的求是学子加盟“求是强鹰俱乐部”,承超一直伴随其发展,并成为“求是强鹰”第三期学员,师从古今建设集团执行董事长李美赞女士。

2009年,承超获选为浙江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并率湄潭分团赴浙江大学西迁第二故乡——湄潭,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一年中,尽管我们相隔千里,却依然保持联系。20105月,获悉其作为唯一支教团志愿者代表入选贵州省2010年“青春在基层闪光”贵州省优秀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当时我给他打去电话,他告诉我,其实他正在通过贵州省的“春晖行动”,在湄潭当年筹资修建一条村路。“我们是到湄潭的第三批志愿者,一年时间很短,转眼我们也将离开。如果能留下地再多一些,我们会努力。希望有一天,孩子们能带着对于知识的憧憬,踏着我们修建的路,走向他们的未来。”这一希望最终成为了现实,而这条耗资18万的村路已被当地人命名为“求是春晖路”。“求是”代表浙大,而“春晖”则是一份对第二故乡的眷恋。

如今,承超再次回到浙江大学,作为一名10级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继续他的学业。他目前仍担任“求是强鹰俱乐部”执行主席、常务秘书长,继续推动“求是强鹰”的发展。同时,也承担着管理学院兼职辅导员、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分享与指导着本科生的成长与发展。承超加入了第二期“紫领计划”,继续其对于人生“紫领”的向往。

我非常感谢他所做的一切。(下图为王承超在支教团为湄潭所修的公路边)

乐于奉献,超越自我——王承超的求是服务成长之路

 

在贵州省2010年“青春在基层闪光”贵州省优秀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2010510日)

 

用一年有限的生命做一生难忘的事

在“浙大第二故乡”践行的青春誓言

——湄潭 浙江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 王承超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王承超,来自遵义市湄潭县湄潭中学,是浙江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

20098月,我们一行5人从浙江省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贵州省北部的湄潭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作为一名浙江大学的学生,对于贵州应该并不陌生,尤其是湄潭。1937年,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西迁到湄潭继续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这次大学西迁被世人称为“文军长征”,也为一所大学与一个县城结下了之后七十年的不解之缘。我们也习惯把这个地方称之为“第二故乡”。自2007年开始,湄潭被开辟为支教服务点,我们是来到这里的第三批志愿者。

初到湄潭时,县里分管教育的赵县长就曾跟我说:“小王啊,今年你就留在政府这里挂职工作吧,这里的条件优越,也有利于你自我成长。”领导的关心,也让我犹豫过。在政府挂职,有许多便利,但那里是不是需要我们支教团呢?记得在上一届支教团学长带回的视频里,有一个场景,一间山里小学的孩子们望着支教团的老师,眼中满是喜悦与满足。我相信,这才是真正需要我们支教团的地方。在和其他四名志愿者商议后,我婉拒了领导的关心,更明确了志愿者工作的三个重点:第一、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做好一名人民教师,将日常教学摆在第一位;第二、支教下乡,为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带去知识,提供资助;第三、治标更要治本,提升湄潭的教育水平,为湄潭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努力。

最终,我选择站在了湄潭中学生物课的讲台上,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

初进课堂,一切都是从头开始,而第一个难题,竟然是与学生交流。湄潭学生都喜欢说方言,这让我们这些常年只说普通话的大学生,着实犯了难。因为就连教学过程中,湄潭老师都是用方言教学,而学生们也是用方言回答。记得有一次周五的课上,我听学生说:“明天是大猩猩。”这让我一愣,后来回过神来,他们解释说,明天是大星期,放假。连说带比划,有时用笔在纸上交流才能明白。现在,尽管湄潭话我们五个说得不地道,交流上却没有了语言障碍。而在湄中的教室里也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场景,上面老师讲着普通话,下面学生讲着湄潭话,学生一边告诉老师湄潭的乡音,老师一边纠正学生的发音。

而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我们几乎为零的基础教育经验。尽管来自大学,尽管曾经经历高考,但是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并没有给予我们任何教学方面的经验。不过我们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我们都是刚刚从学生过来的,我们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这就是我们自己设立的一个教学理念。

五个人就这样聚在一起集体备课,与同学科老师的交流学习,教案参考,上网查找资料……在我们每个人的第一节课前一晚,大家都很紧张,毕竟将第一次作为教师这个角色面对一个班级求知的眼神。记得那晚,我一直没睡着,脑子里翻来覆去演练明天的课上怎么开场。而从旁边的房间里传来的笔记本键盘敲击声,好像也一直到了凌晨。点点付出,点点回报。我们精心准备的课程,终于也得到了学生与学校老师的认可。湄中的老师跟我说:“你们的到来,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而充满活力。”

做好日常教学只是我们支教团工作的第一点,但是我们知道,在山区学校会需要更多的帮助,更需要我们去做点什么。为了可以下乡到山里的小学支教,我们把课程大都调在了一起。自己跑到农用大巴点,自己摸索着往下走。一路从大巴,换成昌河车,从昌河车,换成摩托车,从摩托车到最后,就靠自己的两条腿。

在湄潭中学的一位叫唐建茂的语文老师曾给我讲过他的小学。由于师资水平有限,至今那里的学生仍没有接受过任何文艺和体育方面的课程,精神生活更是被禁锢在白墙黑瓦的校园里。我们5人开始筹划一项活动,尽管我们不能带着所有孩子走出大山,但可以让他们的精神飞跃崇山峻岭,这项活动我们取名为“求是成才工程”。

让“微笑‘三个一’”为湄潭山区小学的学生带来第一堂音乐课、第一堂美术课、第一堂体育课。我们在教室的白墙上挂上竺可桢,贝时璋,李政道……让孩子们明白榜样的力量与未来的梦想。用“梦想图书角”为每一间教室建立一个图书角。让图书馆不再是一个奢侈的梦想,“有教室就有图书,有图书就有梦想”,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大图书馆。

2010年中国西南百年不遇的大旱背景下,支教团联系浙江大学蓝田学园与杭州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为群丰小学修建了“西溪源-蓝田渠”校园饮水项目。这条水渠将为小学在未来十年内提供稳定的水源。尽管一年的时间,我们就会离开,但是在牵线搭桥之下,我们的杭州第十五中学与蓝田学园已与群丰结对,蓝田学园更已在群丰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我们相信多方努力,形成长效,我们的群丰小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在湄潭进行的第三个计划就是治标更要治本,我们把眼光从学生投向老师,培训湄潭当地的师资。我们发起了一项活动,由支教团为媒介,为湄潭当地的老师联系东部的学校,去培训学习。我们为这个活动,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求是强师工程”。

支教团也在湄潭,为当地老师开展了普通话的培训工作,也联系了教育专家来湄潭讲课。但是,送这些老师到哪里培训呢?在杭州,每一所有可能提供培训的学校,我们都发出去了邮件,把我们的想法跟他们描述,希望可以获得支持。一个月两个月,杳无音信。我们开始又一次把电话打给每一位校长,希望他们加入到这个活动。最终,杭州第二高级中学以及杭州十五中学,成为了“强师工程”培训地。我曾经问参与培训的丰比江老师有什么收获。他告诉我:“在杭州学习的经历很宝贵,我们作为教师,在改变学生之前,要先改变自己。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学生目前能考上大学的依旧属于少数。但是大家的支持下,我们能进步一点就是一点,能教一点是一点,一定要教会学生做人!我们绝不会放弃自己,更不会放弃学生!”

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也给了支教团极大的精神鼓励,从教育学生“授人以鱼”到联系东西“授人以渔”,支教团一直践行着提升湄潭教育水平的承诺。那是否有可能,再更深入些,通过支教团对于当地基础建设、社会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呢?

在贵州有一项叫做“春晖行动”的公益活动。它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对于今天的浙大,湄潭就是这样的故土;对于今天我们这样的求是学子,湄潭人民就是这样的亲人。了解到“春晖行动”中,仍有一个支持地方基础建设的“春晖家园”项目时,我们深受启迪。只是万事开头难,光有想法也解决不了真问题。我首先把目光集中在启动的资金上。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自然没有经济来源,更不用提几万元的项目启动金了。这时,我们又想到了浙江大学的平台优势。基于大学时代参与社会工作的契机,我给一些平时有所联系的企业家发了“春晖家园”项目的介绍以及我个人的想法。很幸运,其中一位给予了我回复,表示愿意支持我支教西部的工作。从数额上讲,这笔微不足道的资金也许无法在湄潭改变什么,但是在“春晖家园”的理念中,这正是撬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扛杆,多方联动,聚沙成塔。

基于浙大与湄潭的渊源联系,在当地政府多方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新石村熊家湾组村组路硬化工程项目也就应运而生了。项目计划改变村组道路长期以来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状况。

在与村民代表座谈时,憨厚的村民们一直会意地听着我介绍整个“春晖家园”项目。在谈及村民集资,投工投劳部分时,我起先有些许担心。这里的村民有些住的平房仍没有翻修,家里的经济状态也是可想而知的,会不会有困难呢?看出我的顾虑,村里的车主任也向村民说道:“王老师今天来是为了我们村的发展。但是说到底,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自己来建设的啊。”村民间纷纷小声地说着话,尽管我现在依然不能确切分辨湄潭这里的方言,但是我听到了赞同与支持的声音。

现在这条路可以建成,村里的支书前几天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村里商量将这条路起名叫求是春晖路,希望我有时间回到湄潭这个家去看看”。

一年支教在湄潭,湄潭的人令我感动。

去年圣诞节前夜,一个叫罗娇的女孩打电话给我说,很急。这个女孩不是我教的学生,但我认识。她是我们联系资助的21个孩子中的一个,成绩很好,一直是年级第一。只是幼年丧父的她,曾因为母亲外出打工,弟弟辍学,寄居他人家中倍受冷眼的一系列境遇而意志消沉。我们一直对她进行心理辅导,同时为她联系了资助,解决了她到高中毕业所有的学杂费以及生活费。一见面,她跑进办公室将一张贺卡和一个包装在粉红色纸里的礼物塞给了我,转身很腼腆的一笑,“祝王老师圣诞快乐”。这一切,就发生在几秒之间,等我反应过来,走到门边,她已经在昏暗的走廊里消失了身影。打开她送我的礼物,是一本人造革封面的大笔记本。这样的本子我在超市里见过,它的价格我知道。一个为了一元钱的午饭也会在校门摊点犹豫很久的女孩,这样一本精致的笔记本需要她怎样的节省!我相信自己也知道,她为了这样一份礼物,可能在文具店门口徘徊过多久!握着这本笔记本,我沉默了很久。这是一种饱含敬意的感谢,也是一种自觉不足够的期待。而在我眼中,这更是对于我志愿者工作的一种认可,这份礼物的沉重是心的重量。

站在今天这个讲台上,我耳边不禁再次响起自己作为一名浙大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誓言:

奉献——

这是一种基于责任的呼唤,我们用无悔的青春点燃湄潭;

友爱——

这是一种基于爱心的传递,我们用无限的心血滋润学生;

互助——

这是一种基于自愿的历练,我们用温暖的双手搀扶彼此。

进步——

这是一种基于家国的成长,我们用至诚的誓言镌刻求是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