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风说“韩”】第伍拾叁话:韩寒的《人生的定义》是怎么炼成的?彻底破解第二届新概念大赛迷案

(2012-04-19 14:00:58)
标签:

韩寒

杭州

gb2312

楷体

人生的定义

分类: 无风说“韩”

韩寒的《人生的定义》是怎么炼成的(全集)

/无风即风

http://s12/middle/6b800ecegbe03e047b72b&690

 

为了避免给网友留下太多疑问。我花了一晚的心思作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所以文章比较长,文章以当事人的回忆结合常识进行情景还原,因此约有1700多字是引用的。之所以这样做还是为了给大家省事,省得大家看到疑惑处又到处找资料对比求证,弄得晕头转向,最后看得似懂非懂。但

更重要的是为了彻底证明我的想法,所以请各位给点耐心看看,以慰者心,所谓无功也有劳嘛!不胜感激。(实在不想看就直接跳到中间开始吧)

 

事件: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时间:2000127日,PM1330-1530

地点: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相关人物:韩寒、赵健雄、刘嘉俊、赵长天、赵延(那多)、叶兆言

事情经过:韩寒参加第二届萌芽新概念大赛,重演“一小时”成文并交卷。

目击证人:赵健雄、刘嘉俊、赵延(那多)

 

目击证人1——赵健雄在《我们的留言——致韩寒》里的记载:

年初,因为替电视台做节目,全程跟拍了韩寒两天,这个原来只闻其名的小伙子与我成了忘年交。

l27日,是《萌芽》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日子,我们从杭州出发,顺道把在家里度寒假的他带到赛场,初次见面,就一点也没有陌生感,韩寒似乎已习惯了传媒的采访….(此处省略,对本文没有影响)。

复赛场上,韩寒是第一个走出来的,那时距开考还只有1小时,而限定的时间是3小时。在三个考题中,他选了一个在我看来是最难出新的题目,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选这个题目,在知道他的选择后,我就有一种预感,他今年恐怕难再辉煌。第二天颁奖时,因为堵车,又因为司机不熟悉道路,我们迟到了。

韩寒得知自己的成绩后多少有些不快,但并不沮丧,他表示武林高手,十年后才见胜负呢!后来听说一些具体的评奖情况,他更振奋起来,说文章写得不好而落榜,还算一种打击,但对由于观念上差异导致的结果,他不服输。

那两天里,韩寒喜欢把他那顶帽子的帽沿留在脑后,显得与众不同,这是故意作出一种另类的姿态吗?

结论(1):

1.1.赵健雄全程陪同,包括次日颁奖及事后送韩寒回去;

1.2.赵健雄亲眼目睹韩寒选择冷门题目,当场感到疑惑;

1.3.韩寒的《人》没有得奖,只凭初赛作品《头发》获得二等奖;

1.4.韩寒感到很意外,不高兴、不爽、不服;

     =============================================

目击证人2——第一届新概念一等奖得主刘嘉俊的《事关韩寒》:

第二次见到韩寒,是关于高才留级生的讨论已经差不多平息而《三重门》没出来的时候。那是在第二届新概念复赛的时候。陈佳勇,许人杰,孙佳妮等等,都在南模。不过陈佳勇那天当监考而许人杰孙佳妮要考。韩寒那天倒戴着帽子,穿着蓝色的外套,很运动的样子。他不在我监考的考场里,没办法。本来,我和陈佳勇商量,我们两个一个左边一个右边看着韩寒写。终于没能如愿。

  韩寒很快就结束了自己的复赛生涯,在各个考场里游荡。那次,监考的人里很多都是第一届的参赛者,比如我,陈佳勇,张翼轸和陶磊,韩寒也就如鱼得水,找我们随便聊聊。比较夸张的是,他到我监考的考场里,帮我收别人的文章,还坐在一个颇有姿色的女生面前看着别人写。我也只能告诫他说这样给别人心理压力太大。至于他是不是把我说的当回事,那就只有天晓得了。

  第二天的颁奖仪式我没有去,到晚上才知道韩寒拿的是二等奖。要是他继续拿一等奖,或许可以免除很多议论。就是因为二等奖,新闻媒体又有了新的炒作题材。关于是不是他真的有水平,关于新概念的评奖方法,还有….(此处略掉100多字,无关重要)。关于韩寒拿二等奖,新闻媒体关注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来,是在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里,才由赵主编澄清了事实。《有话大家说》这个节目确实扩大了韩寒的影响,使韩寒的学生偶像地位更加无可动摇(注意这里)。

结论(2):

2.1.刘嘉俊印证韩寒“很快”结束自己的复赛;

    2.2.刘嘉俊见证了韩寒事后非常怡然自得,跑到他监考的A考场来“捣乱”,帮忙收考卷及“骚扰”漂亮的女选手;

    2.3.韩寒因未再获一等奖引起很多争论,后来由赵长天在《有话大家说》“澄清”后(为什么没获奖),韩寒的地位得到更加的巩固(记住这点)。

==================================================

目击证人3——赵长天儿子那多的回忆,当天他在现场监考,有和韩寒产生交流:

“韩寒参加B考场复赛,提早了很多的时间(很快)交卷,然后直接走进了A组考场的教室。当时穿一件蓝色的风衣,戴顶棒球帽,皮肤黝黑,大概感冒发烧,抽屉里一卷鼻涕纸,结束时全部告罄”。

 

三人的回忆对比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简称总(X):

   总(1.韩寒是一小时左右交卷的(因刘、那没有明确时间,故取赵的)

   总(2.韩寒比赛结束后的行为反映其他当天成足在胸,虽然有可能有点感冒但并没有影响他的发挥,从赛后他满场跑可推知。

   总(3.韩寒未获奖引起争议,甚至其水平都被时人质疑,但是通过一期电视节目完成羽化。

 

为什么没获奖?我们来看看各位当事人是怎么解释的。

评委叶兆言说:“长天让我解释”…(记住这句)

“ 韩寒那篇复赛题为《人生的定义》的文章所显示出来的写作才华首先值得肯定,但文章仅仅靠才气还不足以达到十分优异的标准,《人生的定义》描述了他与母亲在消费问题上的观念冲撞。姑且不论韩寒的观点是对还是错,作为孩子与母亲的对话,假若没有感情的投入以及情与理的分寸把握,总觉得缺少一点以情动人的意境。当然韩寒可以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情感表达方式,但在同样的要求和标准条件下,游戏规则也应该是同样的,新概念不是没有概念,作文大赛与自由撰稿完全是两回事,才情相称方是上品”。

结论:

叶兆言开头就明确《人》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算不上十分优秀,缺乏“以情动人的意境”(由此可推断该篇文章的立意应该是比较深远的,但是写得却比较粗糙),同时更明确指出的是《人》是一篇离题作文,因为不遵守规则,故不予以评奖。

结合中国一贯的“官腔”来看,不难看出叶公这段话先褒后贬,首肯一笔带过,其主要目的还是想说明《人》的水准差强人意。

=================================================

接下来看看主人公韩寒与赵长天在约3个月后(326日、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里是这样说的:

 

观众二:今年新概念大赛已经结束,你得了第二名,你有什么感想?

 

韩寒:这个其实没有多大的感想,最主要还是像赵老师说的,机会要留给大众,因为凭我这个成绩肯定上不了大学的。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这次写的文章没有上次写得好。当然我本人不太欣赏这个理由,因为我觉得就像王军霞跑步吧,这次成绩跑得没有上次的好,但她只要跑得比其他人快她就是第一。

 

主持人:赵老师(赵天长),他这次拿第二名,是不是他所说的那个原因呢?

 

赵天长:评委打分是很严格的,从我的角度,我确实有这个想法。我觉得新概念作文一等奖是一次机会,韩寒已经冒出来了,大家都关注已经变明星了,你就没必要再占这个位置,就给人家吧,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赵天长:评委这种观念对不对?好像因为爱护他,韩寒应该也要受一点挫折,把他拉下去。

 

主持人:赵老师是这样吗,想给他点挫折感?

 

赵天长:不是说想给他点挫折感,但也有人有这样的意思。各电视台全来采访,做节目,然后很多孩子跟他写信。希望韩寒不要有那种明星的感觉,如果你想做作家的话。因为我觉得韩寒他是有这个才能的。

   

结论:

1.韩寒承认《人》写得不够《杯中窥人》好,但却一口咬定未获奖项是评委要“把机会留给别人”,其貌甚是不爽,且以王军霞自居。

2.赵长天赞同韩寒的观点,但是当再次被主持人追问时却选择隐晦指责:“不是说想给他点挫折感,但也有人有这样的意思”。

这里的“有人”显然是在影射叶兆言。叶兆言在《也算是多余的话》里明确说到“因为我不赞成获奖,所以和他结下了梁子”。这里的“他”具体是指谁我无法百分百肯定,但肯定包括赵长天与韩寒。(这是常识)

以韩寒一贯的脾性,他不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怪就怪在赵长天身为《萌芽》杂志的主编,竟然如此公开地、明确地否定叶的言论?那岂不是要否定新概念的比赛公正性?

水准不高、内容离题,在情在理都是不能获奖的。赵长天竟如此赤裸裸的公开批判评委!何至如此?

这只能说明一样东西:“赵长天认为韩寒就应该获奖,即使作品离题,即使水平不高”。

那么,到底《人生的定义》有什么魅力让赵长天如此执着呢?

很可惜,这篇文章网上遍寻不到,我们无法窥其真貌。现在,我们就只能利用已经确认的事实来展开推理,尝试还原最接近事实的真相,描画出事情的经过。

依据赵健雄与刘嘉俊及赵延的“证言”,韩寒是1小时写完文章并交卷的,一小时只是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到底这个“快”是快到什么程度?必须结合文章的难度与长度才有参考价值,我们就试着通过“常识”来推断一下《人》这篇文章的长度及其难易程度。

按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字数要求,初赛明确要求在5000字以内,复赛貌似没有特别说明。但以常理推断,如无说明,则应与初赛要求一样。

《头发》的字数是3000多字,《求医》约2000多字,《书店》2000多字。《人生的定义》估计最少也在2000字或以上吧?《人生的定义》是一个相对空泛的主题,标题立意深远,此类文章一般不易结尾。从叶兆言的点评里可以看出原文以记叙韩寒与母亲的谈话为主体,依此推断,最后肯定会从对话中沉淀出一段文字,展现出少年韩寒的人生观,这样体裁的文章。篇幅绝对不会短,说2000字亦是保守估计。

一个小时写2000字,简直是到了催枯拉朽的地步!!

这并不夸张,因为这是现场抽题写作,是需要构思的,即使构思只用了10分钟,那么用剩下的50分钟写2000字,一分钟就写40个字,这是神马速度??

由此可以推断《人》是“一气呵成”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本不存在再构思、再思考的时间!!

而更诡异的不是这个写作速度,而是《人》是一篇离题的作品!!

到底是什么原因,那么想拿奖,却选择离题。是什么动机导致的??

1.韩寒自大无比,认为自己即使离题也铁定能获奖,对自己的《人》的水平非常有信心;

2.韩寒完全不在乎能否拿奖,只是想快点写完去玩耍、去泡妞;

第一个动机解释不通,除非韩寒是没有脑子的,要不然他不会选择离题,“那时”的韩寒可是聪明绝顶的,世上哪有写作者参加比赛故意离题的?

第二个动机绝无可能,这个动机是典型的“韩粉式逻辑”,可惜他们的偶像用自己的不爽和不服来“自证”了他是相当在乎奖项的,从《头发》这篇文章的颇具匠心更可以看出,他非常的重视这次比赛。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回,不得不阴谋论了….

 

我们先从思绪中抽离出来,把事情来个倒叙,先假设一下与现实相反的结果。

假设《人》获得一等奖。那么我们绝对可以预想到各大报章会这样报道:

XX报纸,标题:《留级生再次一小时完成奇文,获得一等奖》

文中写到:“《人生的定义》虽然属离了题,但是作为一名高中生竟然可以从与母亲在理财方面的分歧而领悟了人生的定义….而其初赛的作品《头发》还是保持了如上一届一样的水准,老气横秋、独具一格…”。

 

这个结果就是萌芽与韩寒想要的。

 

你不能否认,因为这是常识,第一届《杯》的宣传就是这样的,出现这样的结果对于《萌芽》与“新概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他们不可能拒绝。

综上所述,只有两个结论最接近事实:

(一)《人生的定义》是事先写好并带进考场的或在现场抄写的;

理由(1):从“天才韩寒”蹦出来到现在,从来没有人真正见证过韩寒在有人监考的情况下,仍能写出优秀的长文。李厚德老师说过“他连200字都写不够,有时甚至一个字都不写,命题作文水平很一般”就是一大佐证,而“课堂写作”根本不能证明,因为土豆网采访的韩寒同学没有一个能说得出个所以然来。

理由(2):韩寒作为参赛者竟然可以跑到A考场与评委聊天!!还可以随意坐在选手旁边!!最诡异的竟然可以帮忙收卷,这是神马比赛??考场管理如此松散,还是韩寒享有“特权”??只有这两种解释最合理。

此情况不但证明韩寒具备作弊的可能性,连其它选手都有可能。

 

总结论:萌芽事先私下授意韩寒,告知一等奖非他莫属。

理由:依赵长天在电视上的态度,与叶公结下梁子的不是韩寒,而是以赵长天为代表的《萌芽》杂志社。理由很简单,那时的叶兆言是当红作家、文坛名宿之子,韩寒算哪根葱?叶公根本不需要给任何面子韩寒。在《也算是多余的话》叶公也说了,后来韩寒名气太大了才让他对那次偶遇感到尴尬,因为当年没有评奖给他。

因此,赵长天不但希望韩寒能拿奖,而且还非常不满于叶兆言未能玉成其意。所以他要叶兆言向记者解释清楚。意思无非就是“你不赞成的,那就你自己跟记者们说清楚”!

而由此也可以推断,叶是最反对韩寒得奖的一个评委。

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目击证人亲眼见到韩寒在写作。因此《人》是绝对有高度作弊嫌疑的,至于是事先准备好的还是现场抄写好,根本不重要,之所以那么快就交卷是因为韩寒不具备现场写作的能力,他不能坐太久,那会很容易露陷的。

好吧!写到这里已无须再绕口舌,让我们穿越时光去见证一下《人生的定义》是怎么炼成的。

 

某天,一众评委与新概念大赛的工作委员们坐在一起,准备评出最终得奖名单,大家七嘴八舌、说成一团…

突然有人“击节赞叹”,大声说道:“这真是一篇好文章啊!小小年纪,竟然可以写出这么有深意的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竟然对理财也那么敏感,实在是值得称奇”!

然后众人一轰而上,大声附和:“对啊!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突然,那个沉默的人开口了:

“但是….他离题了,而且…”。

话未说完就被人打断“不对啊~X兄,所谓新概念嘛!就是要‘新’嘛!我们不是宣传什么‘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提倡无拘无束’嘛!是不是?我看这篇文章还可以,他又….”。

“不对”!

那个人依然不屈不饶,他继续说着“他不但离题,而且水准一般,虽然颇有才气,可是这篇文章实在写得不怎么样”。

竟然有人态度这么强硬??

于是,那伙人开始沉吟….然后大家开始激烈争论,最终….其它同样爱好文字的人都开腔了,他们都说出同样的一个字——

不!!

(现在的作家们能否出一本书叫《作家可以说对假劣说“不”》?)

 

好吧!结果就那样了,所以大家不久后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一个情景,有一个中年人为此事惋惜不已,而那个少年则义愤填膺,大义凛然….

于是,人们又看到了一个反叛、藐视法则的年轻人,他的第二次光辉历程被迂腐的传统所“扼杀”!一切事情都“澄清”了,人们开始为其打抱不平,抨击教育体制、世俗观念….

可是一篇如此神奇的文章竟然没有收录在《新概念》任意的作品集中??

这就像《杯中窥人》一样,他们把它隐藏的很深、很深、很深…

总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才会如此。

最后,再强调:这些是常识。

《人生的定义》就是这样炼成的,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