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说“韩”】第伍拾话:长篇连载:《拨开历史的迷雾》(一)扭曲的少年之花


标签:
韩寒中国gb2312楷体f7 |
分类: 拨开历史的迷雾系列 |
(一):扭曲的少年之花
文/无风即风
初夏的4月,《光明与磊落》已经出版。这个让无数质疑派“引颈长盼”达三个月之久的手稿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经过网友的一番分析论证,相信手稿中“拍手称慢、风(分)数、四两拨干片、攀岸运动、摄像市”等字词的使用以及匪夷所思的修改痕迹,已经足以证明该手稿绝非韩氏父子声称的“一次成型”的原创手稿。即使不是全部誉抄,但存在明显的“抄写痕迹”则确证无疑。
在@中财尚超等网友连续发布了较为完整的证据以后,多名坚守阵地的韩粉瞬间崩溃,三个月以来,他们首次无可奈何的向我“缴械投降”:
“我终于相信了你们说的,因为这些真的让人无法置信… …。”
“此时此刻,我想那些一直讥笑质疑派们无法拿出铁证的公知们,再也无法作出有力的反驳了吧”?看着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抄写性错误,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一个伏案抄写的年轻人,他脸上痛苦的表情和那颗早已飞到九霄云外的心。
我个人一厢情愿的认为,那颗心不该承载如此重的寄望,不该被如此束缚。
因为每个人都有过曾经年少....
对于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来说,大量的抄写是非常痛苦的。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居然可以让孩子放弃学业,利用上课时间在课桌上奋笔疾“抄”??
但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要讲这个少年的青葱岁月有多么悲惨,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去拨开层层迷雾,找寻最接近事实的真相。我认为:
那株邪恶的少年之花是在扭曲中成长的。
种种迹象表明,韩仁均对韩寒实行的教育是一种“超前教育”(别名:神童教育),是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下所造成的一种过度扭曲的社会现象。这种“过度扭曲”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特别是上世纪末。具体表现为灌输许多与孩子年龄不相匹配的知识,或采用不符合当下环境的教育模式,如让韩寒阅读大量民国书籍就是其一,而这样的后果直接铸就了韩寒与同龄人相比起来,总是具有非常强烈的优越感;同时,因为长时间空泛的赞美与虚荣心的满足导致其自信心极度膨胀,甚至达到了一种臆想症的状态,请记住:
“过度的超前必定会鄙夷当下”。
而这些就是作为韩寒本人“反智思想”的根源所在,当然跟韩仁均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且来看看历史留下有哪些线索。
根据《儿子韩寒》里的记载,韩寒从初中开始就喜欢看一些比较冷僻的书籍,如《钱钟书传》、《走出魔镜的钱钟书》、《舌华录》、《李敖快意恩仇录》、《围城》。他的同窗好友,《三重门》“课堂创作”的见证者之一的金丹华,也在采访中提到,韩寒曾经阅读诸如《西方哲学史》、《管锥编》、《饮冰室合集》、《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等非常深奥的书籍,这些阅读委实够吓人的!
笔者与寒年纪相仿(1980年生人)。虽然我身在粤地,但我相信作为同样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说,我与韩寒总会有些年代共通性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书都不是那个年纪的学生们的主流阅读刊物。民国时期的文学,晦涩而难懂,行文都是半文半白,且以杂文为主。要看懂那些书除了要有较好的文言文基础以外,还要有比较成熟的思想,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有这样的选择。
当然,我们不能说给初中生看这些书就肯定是一种不好的超前教育。书到底该怎么读,该什么年龄段读没有绝对。但愚窃以为就语文成绩“垫底”的韩寒同学来说,显然不是合适的阅读对象。这些书只能是以韩仁均那样的50后、60后以及部分70后一代才喜欢看的。一个曾经满怀大志的父亲给孩子推荐自己曾经读过的佳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说到这里,笔者将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超前教育”所导致的一些“不可逆转的弊端”。
笔者有一个70后的朋友,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今年16岁,笔者每次与其聊天,他一开口就是乔布斯、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全是当下最富盛名的一些商界神话人物,且每次都谈得眉飞色舞,什么李嘉诚与表妹的爱情多伟大、乔布斯退学多牛逼、比尔如何省钱多精明等等这样子的话题。这些在我看来是非常好的事,一个少年拥有这样的兴趣我觉得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怪就怪在这小子逢人便讲,他的同学都封他为“XX中学乔布斯代言人”。他以权威而自居,天天不厌其烦的讲,讲的多了他的同学们也开始烦他,但他丝毫不以为意,相反同学越是厌恶,他就越是引以为傲。他还常常语重心长、痛心疾首的教导他的同学们要像他那样读多点商界精英的书,不要相信课本上那一套,将来要做大事。经常在同学面前豪言壮语:“25岁前要赚够500万”如此云云,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在一众同学的奚落中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般的觉悟。
不用我说,大家都能猜得到,这小子不爱读书,成绩很差。经常逃课,整天躲在家里上网,小小年纪就跟一个表哥开始鼓捣着什么游戏工作室,筹划在淘宝上开店卖电脑设备等等…。其种种表现,客观原因是他老爸很喜欢乔布斯,也给年仅16岁的他买了一台Iphone,似乎也很赞成他目前所做的事。反正是不怎么搭理,按他父亲的说法就是“两个儿子有一个能读好书就够了”。加上他也没时间管教,此是后话,在此就不赘述。
对于这孩子,我不知道他日后能不能“成才”,日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成为干中国的乔布斯,但是我可以肯定一件事:
他的心早已经不在学校,他的心早已经脱离了这个年代。
日后能否拉回正轨?
依他现在的路子走下去….我看很难。
如上所言:“过度的优越感让他掘弃了当下”。这就是超前教育带来的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高尚点说是志存高远,往俗点说就是好高骛远。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韩寒年少时的表现,在南方周末的《差生韩寒》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3天阅读40万字,平均13.3万字/天,看《红楼梦》大概不用一星期吧?从“还可以”这样的肯定词语来看,显然寒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读透此书,而且肯定自己 “将来写的更好”,我实在是想不明白,那个邱老师怎么能对着这样一个三天就看完自己40万字巨著的人会感到“锐气十足”呢?
这简直就是荒唐!肤浅!无知!
由此可见,不难推断出,上面那一连串“吓死人”的书他也是用这种一目N行的方法看完的——这就是韩寒的优越感,基于只懂皮毛就夜郎自大的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一直保持到现在…
有些韩寒的朋友们会说:“他就是爱吹牛皮,实际上他不是这样子的…”,可是你们知道吗?
很多臆想就是从吹牛皮开始,牛皮吹得多了就是自我催眠。
除上面那个例子,还有他逢人便讲“这世界上论文章,李敖第一,我第二”,每逢语文考试做不了几道题就开始在试卷上批注,对试题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每每被老师批评便与之抬杠,到最后东拉西扯到应试教育的问题上面来…。凡此种种,他跟笔者朋友那个16岁的小儿子一样,行为乖张、性情怪僻,甚至有些许荒诞,既想超脱又不能免俗。(非常在意同龄人的眼光)
在过去的13年里寒的这些“光辉岁月”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公知们反复引用作为批判应试教育的万金油。被那些不愿意通过传统教育实现人生理想、目标的青少年奉为圭臬。爱追星的小女孩们为之倾倒。
“韩寒现象”主要捍卫群体大抵是这些人。
毒害文坛的这一朵恶之花就是这样子成长的,而导致其充斥着恶臭的“花香”飘满神州大地又是什么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析——《那个傻子在小镇生活》。一起来回顾下寒的写作之路,从起始到他高中成名退学前,是怎么样的诡异,怎么样的反常,继续拨开那层层迷雾… …。
http://s9/bmiddle/6b800ecegbda2585bb08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