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东升序:王汉川著《新约百科》
(2014-05-20 13:25:20)序
我和王汉川先生“相识”于2009年秋的一个上课间隙。他从美国打来电话,表达邀我开展学术交流的意愿。而实际上,早在2006年读到他的译著《天路历程》修订版后,我就引发了研究兴趣。3年后我指导研究生焦良欣完成了其毕业论文《<天路历程>互文翻译研究》。与我从未谋面的王老师从网上得知我们师徒推举他的译本,从而关注到了我。此后,我和王老师电邮频频,逢年过节总是接到王老师的越洋电话问候。2013年6月我指导另一位研究生袁倩倩完成了其毕业论文《厚翻译:王汉川圣经新译中的文学化倾向》。
2013年10月,王老师和夫人回国探亲期间,我才得到和他面晤的机会。王先生博学、儒雅、平易,令人钦佩。从一个农家牧羊童成为美学专家、基督教学者和圣经翻译家,王汉川的经历自可以写成一部书。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生命之约——新约百科》,就是一部足以映射他勤勉、执着、严谨的鸿篇巨制。
这部书面向中国大陆读者。王汉川在“绪篇”明确指出:“《新约》是历史著作,是哲学与神学经典,也是文学作品,因此史实准确,记录严谨,含义深刻,思路清晰,文笔优美。”这样一种认识,符合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圣经的认知传统。
通览这部书后,说它是专著型的新约全解,一点也不为过。书中不仅反映了王汉川多年钻研和翻译新约文本的学术积淀,而且设身处地为读者扫清了诸多关涉历史、语言、文学和翻译等方面的障碍。从编排体例上看,经文新译、详尽注释、百科图表、地图、插图、简明百科辞典等,可谓一应俱全。尤其是那一幅幅图表和地图,凝聚王老师精研新约一字一句一章一篇的铢积寸累之功,为读者把握新约的多维全景提供了便利。
本书的思想价值突出。借由译注新约篇章,王汉川强调生命之约、生命价值、得到新生命意义与途径的重要性。解读新约中的书信,其中传递的是“爱”的主旨和作为“家书”的人情味,特别是《约翰一书》、《二书》、《三书》,体现得更充分。
基于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多年文学翻译的积累,王汉川对每一经卷的文学特色都做出了精辟的分析。早期教父俄利根认为《希伯来书》“开头具有论文开卷立论的特点,中间行文颇像讲章,末尾又融入书信的格式”。而王汉川认为《希伯来书》充满激情,论述严谨,更像一篇讲章或者论文;是一笔崇高而动人的“文学珍宝”;在文字及文法结构方面,是《圣经》中“最美丽的”章节。至于对书信用语和措辞的分析研究,以《犹大书》为例。王汉川认为,《犹大书》虽然简短,但是信息量很大,而且词语丰富,用词贴切,句式比较简单却流畅、有力。犹大首先提醒收信人,他们接受的“真道”受到挑战,“因为有些人已经潜入你们中间,他们是一些不虔诚的人,……”然后,犹大用“历史的明鉴”提醒并劝诫他们,对那些“醉生梦死的邪恶之徒”要提高警惕,引以为戒。而他劝勉的中心内容则是:“要牢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使徒们从前所说的话。”又用5句来条分节解。
本书推出的所有译文,均是王汉川先生近年来所做的最新翻译。与他论述新约篇章的严谨性相一致,他的翻译语言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借此也体现出作为译注者的翻译理念。
《希伯来书》第12章7-11节:
正是为了得到锻炼才要忍耐。上帝待你们如同待自己的儿女;哪有孩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所有的孩子都要经受锻炼,你们如果没有父亲管教,那么就是私生子,不是真正的儿子。此外,地上的父亲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那万灵之父,我们不是更要顺服他而得到真正的生命吗?地上的父亲用自己以为最有利的方式管教我们,为期短暂;惟有上帝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到永久的益处,使我们分享他的圣洁。但凡管教,当时都不会好受,反而使人痛苦;但是后来能为那些经受惩戒磨炼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那就是公义。
王汉川的译笔流畅,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再现了“书信体”的“品格”(英文ethos)。对照“和合本”,我发现王汉川的译文在用词上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句法表达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语言审美习惯。
其中对“惟有上帝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到永久的益处,使我们分享他的圣洁上帝。”做出这样合情合理的脚注:
当初按照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造人,并赋予人类圣洁的特性。当人类始祖犯罪,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便背离上帝的旨意,渐渐失去了上帝赋予的美好特性。为此,上帝的计划是通过耶稣的救恩,让圣灵“活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14:17),恢复人类原有的圣洁品质,使他们“能够分享他的神圣特性”。参看《以弗所书》4:24,《彼得后书》1:4。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信徒可以变成神,因为上帝的神性和位格与信徒的人性和位格毕竟不同。
王汉川把自己的翻译原则总结为“信、达、通”三字:(1)务求传译原文的信息内容,尽量避免信息走失或走样;(2)以规范现代汉语为准,避免艰涩的字
词,文字要明白流畅;(3)一方面恪守“信”与“达”的翻译原则,一方面力求符合原作的情感思想和语言特色,以取得“切”合原文风格的效果(王汉川2010年10月15日与我电邮通信中所言)。我们不妨针对王汉川翻译的《哥林多前书》第15章26-28 节,参照其他两个《圣经》汉译本,分析其“准、达、通”特色:
他要毁灭的最后仇敌就是死亡。因为经上说:“上帝使万有都屈服在他的脚下。”既然说万有都屈服了他,那使万有屈服的,很明显的是不在其内了。既然万有屈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顺服那叫万有屈服他的,好使上帝在万有之上。(和合本修订版,2006)
最后要除掉的仇敌就是死。因为神把万物都放在他脚下,交给他管辖。既然说万物都交给了他管辖,那把万物交给了他管辖的神显然不包括在内。既然万物都交给他管辖,那时子也要把自己交给那位把万物交给他管辖的神管辖,好让神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新汉语译本,2010)
他要毁灭的最后仇敌就是死亡。因为经上说:“上帝把万物都征服在基督的脚下。”既然是说“征服万物”,那么显而易见,把万物都征服在基督下面的上帝就不包括在内。当万物都向神子屈服时,他本人也要顺从那位征服万物的上帝,使上帝在万有之上。(王汉川译本,2014)
请注意和合本修订版中六个“万有”、五个“屈服”和一个“顺服”;《新汉语译本》中七个“万物”和六个“管辖”。这样的汉语表达显得机械而不自然,令译文生涩不畅。王汉川考虑到历史上《圣经》书卷通常以当众诵读的形式传递,在译文表达上充分考虑到口语化和大众化以及措辞的情感力量。此外,王汉川的译文有时采用“并节”的处理方法,即把分作两节的原文在译文中用一节或一句话表达出来,这样使译文更加晓畅。
翻译《圣经》这样具有多维价值的经典,译者仅仅依靠文内阐释,是难以达到让读者获取原文立体信息之目的的。通过添加文外注释,译者把对原文的阐释引向文本外,则补偿了文本内缺失的意义,从而拉近了原作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包括心理和信仰距离——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翻译过程。从另一角度看,译者的注释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主体“视域叠加”的结果。然而,在做注释的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倚重自己的主观视域,从而在注释中反映自身的文化身份、知识结构、美学认识及个人信仰等。从翻译策略上看,本书译注的形式和内容均体现了美国学者Anthony Appiah于1993年所提出的“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特征,注重细节,强调阐释。 这种努力使新约文本中丰富的语言、文化和审美语境得到再现,从而引起了读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和关注,收到更佳的鉴赏和吸收效果。
和王汉川先生相识、相知、相交,是我的幸运。近两年,我们的学术交往更加密集,从我请教他圣经翻译研究的学问,我加入他作为香港“环球新译本”语文组组长的团队,到我们共同指导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翻译《圣经》系列解经文献,再到我们一起酝酿学术专著《圣经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撰写计划,我们在学术上互补共进,思想上彼此接近。
我的书架上有自购的王汉川的多种著作和他赠给我的好几部书。如今,又有《生命之约——新约百科》加入我的珍贵收藏。阅读和欣赏王汉川先生的这部新作,是我学习他、理解他、接近他的一个新的开始。愿更多的读者与我为伍,与王汉川为友!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