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教育育儿爸爸去哪儿奶爸经 |
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意识到,丈夫在育儿方面不应该袖手旁观;越来越多的年轻爸爸意识到,光靠女性未必可以取得最好的育儿效果。于是双方心照不宣,携起手来,共同关注孩子的生活与成长。谈到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听起来简单,却是孩子们人生的第一课,我们在《爸爸去哪儿》中也看到了这些最常见的生活场景。0-3岁这段时间,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行为训练与习惯训练,行为训练包括感统训练、注意力训练与精细动作训练三部分,我们这里不展开。习惯训练则不必借助任何器材,而通过衣食住行这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来训练。这次我们主要谈一下在饮食方面,年轻父母应该如何进行训练与分工。
宝宝的饮食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有讲究。吃什么很重要,这点需要营养专家的赐教,如何吃确是亲子教育的范畴。一般来说,在饮食方面,妈妈是负责提出要求与喂食的,而爸爸则是负责示范与陪伴的。你必须明白,妈妈在0-3岁的时候充当了孩子的“重要人物”,孩子们通过妈妈,学会了服从,学会了完成命令,这也是社会化的第一步。可以说生活中的具体要求都应该由妈妈来提出,而其他人如果有意见或建议应该背着孩子与妈妈进行交流。在吃饭方面,妈妈应该明确要求孩子吃饭的时间、严格控制吃饭的环境
吃饭的时间:吃饭、睡觉、游戏、学习这最简单四部应该形成固定的作息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亲子双方都不适应,但当孩子适应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规律的作息不但对孩子自律性好处,对他的身体健康也极为有益。吃饭不宜过快,用餐时间也不能太长。有些妈妈喜欢与宝宝一起吃零食,这样非常影响影响饮食作息,爸爸们一定要监督此事。喝水与吃水果的时间要放到吃饭之前半个小时左右,妈妈有时候很忙,爸爸们要提醒。
吃饭的环境:你是否为你的宝贝准备好了用餐环境呢?好的环境就是好的教育。爸爸要和妈妈一道来做好此项工作。把宝宝的玩具、图书等一切吸引宝宝注意力的物品收好,关上电视、电脑等设备。很多家长喜欢边逗孩子边吃饭,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事实上,孩子不需要任何刺激,仅仅因为饥饿的欲望就会乖乖地坐在食物前,任何的辅助措施都是画蛇添足。
妈妈的喂食:刚吃饭时由妈妈喂食比较适合,妈妈比较能够觉察到宝宝适合的食物温度与“一口量”。吃辅食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大碗多盛一些晾着,然后准备个小碗,进行喂食。当你勺子接近宝宝,而宝宝表现不那么积极或摇头时,证明她已经吃饱了,千万不要多吃几口!一次吃得少一点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破坏了孩子对于吃饭的兴趣,甚至带来进食恐惧,就得不偿失了。
爸爸的示范:爸爸的作用在哪里呢?爸爸是一个吃饭的“模特”。在孩子开始吃辅食的时候,你就要与她并肩而坐,让他知道原来“人都是这么吃饭的!”一方面她听取妈妈的口令,一方面可以模仿爸爸的行为,这样更有助于她学习。一方面让父子之间更加亲密,另一方面也让妈妈的“权威性”得到巩固。爸爸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她会觉得很有安全感与归属感。爸爸在饭桌上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孩子行动的模板,这就是所谓的“身教胜过言传”吧!
http://s10/mw690/001XY6trgy6F4eQ0Fypf9&690
除此之外,爸爸还可以通过言语的方式吸引孩子吃饭,比如“香喷喷!”“好馋人呐!”等夸张的语言与表情,必然让孩子对吃饭产生更多积极情感。0-3岁,在饮食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4点,卫生、营养、兴趣、习惯。有一位家长曾经问我,孩子1岁左右,总是捡桌子上或手上的米粒,我该不该阻止他?我觉得这不是习惯方面的问题,而是孩子正在自觉地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她通过大拇指与食指的配合,完成这一“复杂动作”。
民以食为天,食不仅是为了解饱,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的渠道。如果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亲就是第一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