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A4纸有多少种玩法?肯定有人说无数种。这种人要么就是特别爱动脑子,要么就是根本不动脑子。我在某小学的某个班做了个实验,用一张A4纸就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与思考。我想用这个例子再次证明我的观点,教师的创造力重于教学设备。(此实验亦可以成为亲子游戏)
第一项任务:钻出A4纸。要求利用剪刀将A4纸剪出一个大洞,然后所有组员可以从中间穿过去。
http://s7/mw690/001XY6trty6EUbapxNI06&690
当你说完这句话之后,马上有学生,在中间剪了个洞,并用剪掉的纸张做成了几个小纸人,还在上面写上不同组员的名字,一个个地从洞里面塞了过去。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会用最直观的方式,最天马行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规范要求,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任务。
我说只可以利用剪刀,将A4纸剪成一个洞,是我们的组员一个个钻过去,而不是任何代替物。
终于,有的小组想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将A4纸长边对着剪,左边剪一下,右边剪一下,这样就剪成了一个类似于拉花的长条,然后我们在长条的中间剪一条缝,就成为了一个大大的“圈”,所有人都可以钻进去了。
这个游戏不是原创,很多人玩过。你会发现,有过经验的孩子,确实成为了小组中主导者,他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快的判断力。也可以由此证明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第二项任务:跳绳。拿着手中的“大圈”练习跳绳。谁说跳绳必须用绳了?跳绳必须用“一条绳子”了?我希望借助这个环节,让孩子们训练反常规思维,打破定势——定势最可怕。在“跳圈”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很多快乐。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个工具可以有很多的用途,很多时候需要使用者自己积极探索,勇于尝试。
http://s15/mw690/001XY6trty6EUbclulE6e&690
第三项任务:跳长绳。用一张A4纸做成的长绳你有没有玩过呢?在这项任务中其实有很多的教育思考,其一,工具是可以改造的。和跳小绳有所不同,长绳需要我们改造这个大纸圈,将它从中间剪断,成为一个“长绳”。二、分享。如何能与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是亲子关系的必须课,也是把孩子从“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中救出来的稻草。
第四项任务:跳皮筋
。谁说跳皮筋就要拿皮筋跳了?谁说跳皮筋只能是女孩子专利啦?这个任务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打破常规思维。但不同的是,这个项目比较难,在操作中很容易把“绳子”弄断。从这个层面,孩子们可以明白纸与绳子两种不同物体的区别,结构决定了功能。当然,也是一次很好的挫折教育。
第五项任务:跳舞。创造力是需要启发的。如果你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让孩子用A4纸设计一个舞蹈,你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尴尬与难堪,所以“循序渐进”是教育的不二原则。之前的四个项目都是一个标准答案,而第五个项目却是开放性的要求,这也符合“先集中,再发散”的教育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每个人都是思考者,也是设计者,更是实践者。
http://s5/mw690/001XY6trty6EUbeUIiU04&690
第六项任务:自己设计玩法。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教法非常丰富,教育目的与目标却相对单一,有点不可思议。从表面上看教师是狠下功夫的,但是实质上教师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再塑造学生,而不是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要或者称为学习需要。任何课,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学生能力的运用,学生情感的表达,教师应该舞台提供者。在这个环节,我真正看到了孩子们强大的创造力,有的人把“纸绳”变成了军人训练的障碍物,有的则把“纸绳”化作比赛的终点线,有的把“纸绳”当做身上的装饰物……
我希望这节课能够孩子们一点儿思考问题的新思路,我就心满意足了。
http://s14/mw690/001XY6trty6EUbh2FpH7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