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宋体能力长跑队亲子关系空气的组成刘勇赫亲子教育育儿 |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这是一条不可颠覆的真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条真理,需要家长与教师,甚至社会各行业的启发与引导。通过大家的合力,相信可以最终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真正做到自觉自愿。这点暂且不谈,今天我们来说说儿童生存发展的根本——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发展的两个硬件,也是历来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能力?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搞明白这些问题之前,我先来谈谈我教书时的一些体会。
http://s1/bmiddle/6b6c52e9ga049e82126f0&690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重新调整我的教学模式。我发现如果你设计的课再完美,学生记得再牢固,也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有限的知识,更何况人是会遗忘的。助人自助,教人自学,我突然有些顿悟了。传道授业的目的不是解一时之惑,而是解一生之惑。教书不是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让学生可以在一生的时间里体会学习的快乐。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让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能力?我想,那一定是方法。我开始自己探索科学学习的方法,一种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真正产生成就感,真正产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产生终身受益的智慧。
http://s14/middle/6b6c52e9ga049e9dba57d&690
另外,我还总结了科学现象的研究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大家永远会发现,学无止境的是知识,因为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是琐碎的;方法则将无限的知识加以整合,允许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这个世界的概况。
上面我们还提到了一个词——能力。能力是什么呢?能力在词典中是本事,才干的意思,多少的知识才叫本事呢?抑或可以说才干就是知识的累积吗?当然不是,知识与能力之间并不是正比的关系,一个人知识越多,并不代表他具有很强的能力。在心理学上,能力的含义是做一件事的心理条件。显然,学一些零碎的知识是不可能具备比较良好的心理准备的。那么知识与能力便不可逾越了吗?我觉得方法便是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知识A1
知识A2
知识A3
知识B1
知识B2
知识B3
由此可见,方法是整合纷繁复杂的知识的行为,能力则是方法反复操作后的一种习惯,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是条件反射。
在我看来,方法便是学习的有效行为,其他均可以认为是教育的失误。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方法如果是教师或父母总结的,还会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但终归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在家庭生活中,教育只不过其中的一个部分,中国家长常出现的情况是,把与孩子一起生活等同于教育孩子,把教育孩子等同于教训孩子。这让我不由想到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原来,家住大兴的她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中。父母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也很关心她的学习成绩。小学时一直不错,初中伊始也能在班中居于中上等。课堂之余,圈圈还参加了学校的长跑队,这是圈圈认为生命中最喜悦的一段时光。然而,父母对于孩子参加长跑队保持了冷漠与排斥的态度,甚至有时公开反对圈圈。在父母的眼中,体育活动不过是学习成绩的累赘,不如尽早放弃。每逢圈圈回到家,父母的第一句话必然是“今天考试了没有?”“最近学习怎么样?”由于沟通的单一化,话题的重复化,圈圈渐渐地对父母的“教育”失去了兴趣。同时,长跑队的活动毕竟占用了一些学习时间,这似乎影响了圈圈的学习。圈圈当时的痛苦是如何能够在保证体育训练的同时,不耽误学习成绩。她每天思索着,痛哭着,却得不到任何人的安慰与理解。学校里是教师的讽刺,家庭中是父母的训斥,无助的圈圈只能选择了消极的抵抗——离家出走。在出走的日子中,她认识了很多不好的社会青年,并很快和其中之一确立了“恋爱关系”。而后,得知了自己拥有“情敌”,便发生了我们之前讲到那件惨案。
圈圈的罪是谁犯的呢?圈圈自己?社会环境?学校?还是父母?我想,如果我们从客观和理性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圈圈是“主犯”,却不是“主谋”,未成年时的她是受到了多重不利的成长环境影响,才变成了一个“罪犯”。在形成犯罪的成因,当然逃不了个人的干系,但我敢说大多数罪犯是受到了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一个原本学习和体育兼优的好孩子,在他最需要指导的时候,没有获得父母的关心与建议,最终使她失去了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中强调,弱势群体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具备正常的发展需要,却缺少实现自己愿望的方法与途径。
缺少方法,是孩子走上迷途的原因,缺少方法同样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当圈圈产生学习效率与特长培养的精力分配矛盾时,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表示支持与理解。因为圈圈的两个要求都是合理而健康的,只是她们由于年龄与能力的原因,不具备合理驾驭的能力。也可以说,不是孩子不希望考取高分,成为优等生,是他们缺少塑造这种能力的桥梁——方法。
所以我说,只要和孩子谈教育,就是谈学习;只要谈学习,就是谈方法;只要是谈方法,就是给建议。这样的亲子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才是高效的教育,也是儿童欢迎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把儿童的自身发展作为中心,关注儿童成长的教育。教育可以是亲子之间的话题,但不能成为永恒或随时的话题,教育之外应该找到更多与孩子沟通的美好事物。好的话题决定好的沟通,好的沟通决定好的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决定儿童的未来。我想,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的方法,就先寻找与孩子共同的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