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勇赫:方法是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2011-04-07 09:13:39)
标签:

宋体

能力

长跑队

亲子关系

空气的组成

刘勇赫

亲子教育

育儿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这是一条不可颠覆的真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条真理,需要家长与教师,甚至社会各行业的启发与引导。通过大家的合力,相信可以最终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真正做到自觉自愿。这点暂且不谈,今天我们来说说儿童生存发展的根本——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发展的两个硬件,也是历来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能力?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搞明白这些问题之前,我先来谈谈我教书时的一些体会。

 

http://s1/bmiddle/6b6c52e9ga049e82126f0&690

    在从事科学教师之初,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凭我多年的读书经历把学生笼罩在预先设定好的情境中,然后在加入一些实验、游戏和表演,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我经常自己发明一些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空气的组成》一课,我发明了游戏“一个也不能少”,找来十个同学,在墙台前站成一排,从第一个同学开始逐一列举,一人举出一种空气的组成成员,如氮气、氧气、水蒸气……谁如果反映慢,或者和前面同学重复了,就被淘汰出局,最后剩下的同学获胜。在这节课中,学生记住了空气的组成,可以说我出色的完成了知识目标,而能力目标呢?我不敢回应。

 

 后来,在校内教研中,有些教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说,课堂还是要以书本知识为主,不要流于形式的新颖。我始终认为知错就改的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于是我开始像大多数老教师一样,认真的备课,总结出教学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稍作延伸。这样做之后,学生确实提高了考试的成绩,我也得到了相应的首肯。然而在一次复习课上,我问一个学生,你说说苹果和开心果有什么不同啊?根据科学课所学到的知识,他应该顺利答出是果皮不同,分别属于肉果与干果。学生不假思索,看了眼手中的美味,答道,“一个是两个字,一个是三个字”。别的教师听后大笑不止,我的心里却不是滋味,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像这水果和开心果一样,顺着消化道,排出体外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重新调整我的教学模式。我发现如果你设计的课再完美,学生记得再牢固,也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有限的知识,更何况人是会遗忘的。助人自助,教人自学,我突然有些顿悟了。传道授业的目的不是解一时之惑,而是解一生之惑。教书不是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让学生可以在一生的时间里体会学习的快乐。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让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能力?我想,那一定是方法。我开始自己探索科学学习的方法,一种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真正产生成就感,真正产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产生终身受益的智慧。

 

http://s14/middle/6b6c52e9ga049e9dba57d&690
  
    我的科学方法称作“
345科学学习法”——“3”指的是三指的是研究物质的三个步骤,即特征——性质——用途,“4”指的是实验的四项描述,即实验猜想——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5”指的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对比法。当学生熟练的掌握了这种方法,他就可以对大自然的物质进行观察与自我探索。在教师不在身旁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去学习科学。这样一来,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另外,我还总结了科学现象的研究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大家永远会发现,学无止境的是知识,因为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是琐碎的;方法则将无限的知识加以整合,允许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这个世界的概况。

 

上面我们还提到了一个词——能力。能力是什么呢?能力在词典中是本事,才干的意思,多少的知识才叫本事呢?抑或可以说才干就是知识的累积吗?当然不是,知识与能力之间并不是正比的关系,一个人知识越多,并不代表他具有很强的能力。在心理学上,能力的含义是做一件事的心理条件。显然,学一些零碎的知识是不可能具备比较良好的心理准备的。那么知识与能力便不可逾越了吗?我觉得方法便是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知识A1

知识A2         方法A      能力A

知识A3

 

 

知识B1

知识B2          方法B     能力B

知识B3

由此可见,方法是整合纷繁复杂的知识的行为,能力则是方法反复操作后的一种习惯,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是条件反射。

在我看来,方法便是学习的有效行为,其他均可以认为是教育的失误。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方法如果是教师或父母总结的,还会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但终归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在家庭生活中,教育只不过其中的一个部分,中国家长常出现的情况是,把与孩子一起生活等同于教育孩子,把教育孩子等同于教训孩子。这让我不由想到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http://s3/bmiddle/6b6c52e9ga049f63e45a2&690

    那时,我在少年管教所做心理辅导,了解了一个著名案件中的女主角圈圈。眼前这个柔弱的女孩儿,梳着短发,眼睛里闪烁着失望的光芒,你很难把她想象成一个故意杀人的罪犯。她将一个所谓的自己的“情敌”,扎成重伤,然后拖到火车铁轨之上,扬长而去。那个女孩之后恢复了知觉,获得了救护,保下了性命。圈圈讲到这里,泪水也已经在眼眶里打圈了。

 

原来,家住大兴的她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中。父母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也很关心她的学习成绩。小学时一直不错,初中伊始也能在班中居于中上等。课堂之余,圈圈还参加了学校的长跑队,这是圈圈认为生命中最喜悦的一段时光。然而,父母对于孩子参加长跑队保持了冷漠与排斥的态度,甚至有时公开反对圈圈。在父母的眼中,体育活动不过是学习成绩的累赘,不如尽早放弃。每逢圈圈回到家,父母的第一句话必然是“今天考试了没有?”“最近学习怎么样?”由于沟通的单一化,话题的重复化,圈圈渐渐地对父母的“教育”失去了兴趣。同时,长跑队的活动毕竟占用了一些学习时间,这似乎影响了圈圈的学习。圈圈当时的痛苦是如何能够在保证体育训练的同时,不耽误学习成绩。她每天思索着,痛哭着,却得不到任何人的安慰与理解。学校里是教师的讽刺,家庭中是父母的训斥,无助的圈圈只能选择了消极的抵抗——离家出走。在出走的日子中,她认识了很多不好的社会青年,并很快和其中之一确立了“恋爱关系”。而后,得知了自己拥有“情敌”,便发生了我们之前讲到那件惨案。

 

圈圈的罪是谁犯的呢?圈圈自己?社会环境?学校?还是父母?我想,如果我们从客观和理性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圈圈是“主犯”,却不是“主谋”,未成年时的她是受到了多重不利的成长环境影响,才变成了一个“罪犯”。在形成犯罪的成因,当然逃不了个人的干系,但我敢说大多数罪犯是受到了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一个原本学习和体育兼优的好孩子,在他最需要指导的时候,没有获得父母的关心与建议,最终使她失去了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中强调,弱势群体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具备正常的发展需要,却缺少实现自己愿望的方法与途径。

 

缺少方法,是孩子走上迷途的原因,缺少方法同样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当圈圈产生学习效率与特长培养的精力分配矛盾时,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表示支持与理解。因为圈圈的两个要求都是合理而健康的,只是她们由于年龄与能力的原因,不具备合理驾驭的能力。也可以说,不是孩子不希望考取高分,成为优等生,是他们缺少塑造这种能力的桥梁——方法。

 

所以我说,只要和孩子谈教育,就是谈学习;只要谈学习,就是谈方法;只要是谈方法,就是给建议。这样的亲子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才是高效的教育,也是儿童欢迎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把儿童的自身发展作为中心,关注儿童成长的教育。教育可以是亲子之间的话题,但不能成为永恒或随时的话题,教育之外应该找到更多与孩子沟通的美好事物。好的话题决定好的沟通,好的沟通决定好的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决定儿童的未来。我想,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的方法,就先寻找与孩子共同的话题吧!
       http://s4/bmiddle/6b6c52e9ga049f3336733&690


    方法一方面从经验获得,但更多的时候是从图书或有经验的前辈中获得。在
4-6岁期间,亲子关系正是培养了一种日后与人和谐相处的强大能力,我们对孩子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孩子提供了真正的做人与做事的模板或方法。要么主动向别人求助,要么主动帮助别人,要么远离别人的帮助也从不帮助别人。这三种最基本的做事“方法”,从父母那里吸收借鉴而来,影响了孩子自身的发展与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