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拼完中餐拼日餐 — 中国人在美国的餐饮江湖

(2012-11-01 07:20:06)
标签:

日餐

麦当劳

何贤记

老何

杂谈

    中国人的勤劳,能忍受苦难,坚忍不拔,英勇顽强的精神在餐饮行业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国外,饭虽然不好吃,但是价格是相当便宜的。一个中午的自助餐,价格要低于街对面麦当劳的一个汉堡套餐,价格低,利润就低,偷工减料在所难免,所以拼的不是味道,是时间和精力。小餐厅老板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更不了解世界大格局下的规则和玩法,所以大多数赚的都是辛苦钱。

    靠拼价格是没有用的,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要保持自己的风格,适当照顾当地的风味等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才能赢得当地人的信赖。在国外名气大、客源广的往往还是那些口味纯正、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中餐馆,所以要想站稳脚还是需要在现代化烹饪手段、科学的营养搭配、市场化的营销手段上下点功夫的。

   

拼完中餐拼日餐 中国人在美国的餐饮江湖
  中国人在美国做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餐,因为大部分人以此谋生只是为糊口,所以中餐一直不讲究,早期除了唐人街可以吃到正宗一点的中餐外,其它大部分都是酱油饭。即使到现在,在老些年头给外国人为主的中餐馆,在饭点的时候,一进餐馆,满屋子餐桌上都是黑乎乎的,从炒饭到炒面到宫保鸡丁都是酱油放多了。
  在美国做中餐的中国人已经有几代之多,但传代不多,做得太辛苦。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还都是以来自台湾和香港为主。最早一批是说粤语的,然后是一批大陈岛和类似背景来自大陆的渔民,1949年前后背井离乡到台湾,后又偷渡到美国。他们靠看武侠小说认字,敢于吃苦耐劳。做饭大部分时候很难吃,就是拼时间,全年只休一天,新年圣诞照开不误。早上九点起,晚上两点睡,如果要进货,有时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而且基本是全家上,逐渐用价格把说粤语的给拼死大半。最后是来自福建的福清客,因为偷渡船搁浅纽约上过报纸头条。虽然上了头条,那可才是一个开始,大批福清客继续涌入美国,数量之多可以从中餐馆的数量看出来,在美国主要地区,包括郊区,甚至远郊,中餐馆的数量绝对要超过麦当劳和肯德基加起来的总和。大陆偷渡客,人数多,喜欢唱闽南话的“敢拼才会赢”,而且真敢把中餐价格拼到极致。一个中午的自助餐,价格要低于街对面麦当劳的一个汉堡套餐,把美国本地做餐饮的行家里手看傻的不在少数,搞不清中国人是怎么挣钱的(如何挣钱是另一个故事,暂且不谈)。因为美国市场竞争公开平等,餐饮种类远多于大陆,大型连锁和小型餐饮各有生存之道(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看中国人在餐饮演变转型很有意思。
  近十多年,在美国,不但中餐大行其道,整体的亚洲餐也开始红火兴旺,而且做的基本都是同一批人 – 大陆的偷渡客。进日餐馆、韩餐或者马来餐馆,讲中文十有八九店家店员能听懂中国话。在美国2000年以前,日餐还是高端餐馆,价格与法餐相仿,远高于意餐,中餐自不在话下。在这众多亚裔餐种类中,中国人自己最清楚,中餐价格最便宜,制作最复杂,利润点最低,工作时间最长,竞争平台低,同一个圈里的人相互拼价格最狠,最后搞得做中餐的自己都不想再做中餐。现在,中国大陆客开始把日餐的价格拼了下来,预期不用十年,日餐会和中餐一样不再阳春白雪。
  在模仿上,中国人绝对是好手,压力大,动手快,敢实践,肯吃苦,脑子又灵活。但是,即使在美国待了近二十年的中国人,还没有搞清楚美国的玩法,所以小老板居多,做大的很少,永远作坊的思路,做不起产业,挣的总是辛苦钱,也因此产业无法世代延续。中美虽然大环境不同,但是这一代的中国人思路确是一样,在大洋两边的中国人都有很好机会,只有了解和认可世界大格局下的规则和玩法,才有可能把作坊做成企业。否则,拼完中餐价格、拼日餐价格,拼完日餐不知还有什么可以再拼的。(转自:财富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