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雾都”生存手册

(2012-06-07 16:55:32)
标签:

天气预报

中国

雾霾

细颗粒

排放源

何贤记

老何

杂谈

分类: 老何杂谈

    在我们生活的大都市每天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染和交通运输等排放的污染,造成超高的PM2.5数值,只有了解PM2.5的由来,形成原因才能防患于未然。“雾都”生存手册
 

如何应对高PM2.5值:雾都生存手册

    6月5日,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希望个别驻华领事馆尊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停止发布不具有代表性的空气质量信息。吴称,外国驻华使领馆开展对中国PM2.5监测并且发布数据,做在技术上既不符合国际通行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国的要求,既不严谨,也不规范。

    为何预测数值会不同?面对超高的PM2.5数值,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了解PM2.5的由来,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等。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被认为是造成霾天的主要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来界定空气污染的程度,该数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什么是雾霾

    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一般地,当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称为雾。

    霾: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造成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就会导致霾。一般地,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以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

   雾与霾的区别:雾与霾最大的区别在于霾形成的成分为非水,多为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的细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本身或附着的病菌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何区分: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此外,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霾的来源

    产生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源、农业排放源、生活排放源和交通运输等四个排放源,即来自工业生产、燃煤发电、秸秆燃烧、居民燃煤、道路渣土扬尘以及机动车尾气。

    其中,最大排放量来自工业生产和火电发电,而对于北京等大城市而言,产生的雾霾的颗粒主要来自机动车的尾气排放。

 

雾霾的危害

    随着国内工业化的发展,大城市周边大工业区的不断建立,加上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翻番,这些污染物在积聚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在今年出现了爆发临界。颗粒物浓度的增高和雾天形成条件的促使,让今年的灰霾天密集出现。

    如果不及时治理,这种雾霾天气和PM2.5浓度将会更加密集和攀高。

    产生雾霾的细颗粒物会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将对人体造成伤害。

    短期来看,主要产生肺部炎症反应、 呼吸道症状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如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干咳、痰多、憋气、气短等。

    长期来看,将会导致心肺及肺癌和下呼吸道症状,降低儿童和成人的肺功能,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产生。主要表现有黑肺、肺癌等。

    国外的数据显示,在欧盟国家中,PM2.5将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也就是说,如果长期处在雾霾天气下,将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危害。

 

如何预防

短期预防:

    关严家中和所处房间的窗户;

不要在户外逗留,如不能避免,则应尽量减少剧烈运动和活动(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病者更应注意,避免在雾霾天出行和活动);

    佩戴专业防尘口罩(非普通口罩)

    可使用除尘效果的空气净化器。

长期预防:

    尽量采用绿色交通出行,减少自驾车出行;

    减少城市民用煤炭的使用和自行燃烧;

    对各地政府而言,应积极寻找雾霾产生源头和成份,并制定治理路线图,最大限度的减少细颗粒物的产生。

 

国家政策和预防进展:

    环保部拟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日前结束,本次征求意见稿加入了之前意见稿中未强制规定开展的PM2.5监测,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环保部肯定了推进PM2.5的监测,但拟于2016年实施,也就是说,短期内PM2.5将不会纳入强制性约束指标而进行强制性改善,并且,在此之前各地也不会对检测的数据进行公开。

 

建议与声音:

    各地环保部门应尽快启动PM2.5的监测和数据发布,同时对市民进行公开“预警”。此外,各地还应尽快着力摸清各地的污染源情况,制定减排方案和分源头进行的总量限排。并针对地方汽车的尾气进行治理,把偶哦对成品油的使用纯度或质量进行排查,并开展机动车安装催化剂装置的相关政策办法等。(转自:经济观察网记者 于华鹏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