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渐行渐远的旧书摊

(2013-08-02 11:30:02)
标签:

文化

  读过点书的人总是忘不了旧书摊。
  印象里最早接触到书摊,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小学校园坐落在阿吉奈道上,在和团结大街交叉的路口上摆满了各色各样的摊位。四大名著的插图本,小人书,这些消失的东西只有在那里才能寻到踪影。
  那时候小伙伴们爱看《儿童文学》,后面写着“适合199岁阅读”的大黑字记忆犹新。书摊上的特点就是价格低廉,虽然书的品相有些陈旧甚至破损,但很多是书店买不到的书。小时候兜里揣着几块钱,都投到这上面去了。自己因此也凑齐了很多册其他同学没见过的《儿童文学》。
  当我后来再回到那条街上时,路上很多以前熟悉的招牌都换掉了,唯独路上的旧书摊还没有换掉。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比原来晒得更黑了,摊位也少了许多,有些人也偶尔在书摊旁边放一些老式玩意儿卖。旧书摊曾经一度因影响市容而绝迹。有些人甚至已经改行了,可还是有些人坚持了下来。很佩服这些坚守的人,他们的心中还是有一些特殊情怀的。
  旧书绝大部分都是低价收来的。收书的人走街窜巷,晚归时小车上载满了几毛钱一斤收来的书夹杂着纸。回家后一本一本的往出挑选,有一次还看到一位摊主用砂纸打磨旧书,似乎这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程。摆摊前先从袋子里拿出来拍一拍上面的尘土,然后轻轻地摆在路边的空地上。分类也很详细,毛边本、线装本、袖珍本多种多样。
  簇拥在旧书摊,不光能欣赏书,还能欣赏文人雅客们在书上的题字。张三先生惠存,李四先生雅正等字写的是风格各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阳春白雪,其中也掺杂着诸如《隔帘花影》《剪灯新话》之类难登大雅之堂的书。也有一些书有时竟然读出来些大俗即大雅的味道。
  高中的时候爱读诗词,读多了也忍不住想写几首。自己便找来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乱绉起来。某天在书摊上偶然翻到一册《包头诗词》,才知道有这么个刊物。后来沿着刊物上的地址在城市里转了大半个来回,才找到一间不大不小的办公屋。当时心里的感觉就是找到组织了。正是由于这本旧书,也使我结识了几位造诣颇高的诗词家。
  不止我有这样的爱好,像王国维,鲁迅,朱光潜等名家也爱逛旧书摊。鲁迅先生淘到旧书时还不忘记到:“又在小摊上得《明僮录》一本,价一角。”以及我身边熟悉的冯传友老师。冯老师是某报纸的编辑,每每淘到旧书便如获至宝,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便是向人晒他的这些宝贝。
  前几日,在白云路上看到一家旧书店,店前面的书摊没人打理,就进去了。店主是个上了年纪的老汉,他醉醺醺地说我是这一整天第一个进来的人。他对我说收入微薄,不准备再摆摊了,店也不开了。聊了许久,临走时我挑了一套全十册的《民国杂文大系》,而他执意要送给我。当时拿在手里感觉很沉,心里面也是沉甸甸的,五味杂陈。
  旧书摊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或许在新城市文化的冲击下,旧书摊会越来越少,但他深层的文化内涵已经浸到每个读书人的肉体里了。希腊哲人西塞罗早在数千年前就说过,没有书籍的房间,就像没有灵魂的肉体。那么没有书籍的道路,便是没有脊梁的肉体。
  人需要这样的脊梁,城市更需要这样的脊梁。(王江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