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罗马帝国军事 |
分类: 历史 |
电影《角斗士》(Gladiator),片子一开始罗马军队与日耳曼蛮族在森林大战;
这十几分钟的片段,厮杀场面逼真,令人惊心动魄(如上图)。
日耳曼蛮族,始终是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罗马帝国早期的历任皇帝,
在今德国西南耗时177年构筑号称「日耳曼长城」的坚强防线,
因为这里是罗马帝国的「防御弱点」……
【防御弱点?】
罗马帝国的北方界线漫长,大致以莱茵河、多瑙河为界。
在那个年代,这两条大河横渡困难,可轻易阻绝敌人,
但是两条大河上游数百公里的间隔却是「防御弱点」。
因为只要突破这里,蛮族可顺着法国隆河谷地直达地中海,
罗马帝国将被腰斩,而且被锁在意大利半岛。(如下图)
罗马帝国早期的历任皇帝当然也看到这个危险,
下令在此构筑「日耳曼长城」,以免情势一发不可收拾。
【日耳曼长城 vs. 中国长城】
日耳曼长城,号称「长城」,
从英文名称「Limes
Germanicus」(日耳曼边界)并无「长城」之意,
似乎是早年翻译者将之比拟成中国长城,以壮声势。
日耳曼长城,
其实是罗马帝国在上日耳曼行省和雷蒂安行省内修建的边境防御工事,
从莱茵河上的波恩延伸到多瑙河上的里根斯堡。
总长568公里,包括至少60座堡垒和900座瞭望塔,
它并不是像中国长城那样是一堵连续不断的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7月将「日耳曼长城」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兴建历史】
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筑长城的记载,
但世人对「长城」规模雄伟的印象,则是来自于河北省燕山的明朝长城。
日耳曼长城比起明朝长城早了千年,建造时期相当于中国东汉,
是当时世界上最坚强的防御工事。
日耳曼长城从83年到260年间兴建,历时177年,
由驻守当地的两万罗马军人陆续建造。
公元83年,图密善皇帝时期,在莱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北建造了一些军事防御工程,
以弥补边境河流山脉等天然屏障的不足,是为日耳曼长城的雏形。
其后,图拉真皇帝时期由于军事需要,不断地扩建、延长,并在城头设置了木栅栏。
到了哈德良皇帝时期,又将内卡河和多瑙河之间的界墙向北移了数十公里,
将部份木栅栏改筑为砖石结构。
【瞭望塔】
日耳曼长城900座瞭望塔是最明显的特征,
塔前还有壕沟、栅栏。
起初,瞭望塔是木结构建筑,与栅栏组成防御工程,
后来的一些瞭望塔主体部分用石砖建成,顶部是木质结构。
瞭望塔之间相距400米,均在目力可及的范围内。
【防御战术】
日耳曼长城的防御战术图解:
(1)蛮族部队(黑线)越过瞭望塔的警戒线,瞭望塔向后方发出警报
(2)罗马军队(绿线)从要塞冲出,夹击蛮族部队
(3)如果蛮族部队攻抵罗马城市,城市守军须坚决抵抗
(4)蛮族部队攻城不下,气力耗尽准备返回,城外罗马军队再次攻击之
(5)趁蛮族后防空虚,另一支罗马军队一举歼灭蛮族的村落
【功效】
中国各朝代长城兴建时期,都是各朝最强盛时期,外族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国势衰退之际,即使有长城也形同虚设,根本挡不住敌人在某点突破。
日耳曼长城,没被蛮族突破,
而是「西罗马帝国」国势衰退,只得主动弃守。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帝国,蛮族开始频频入侵,
「西帝国」情势更较「东帝国」危急,只得抽调重兵回防意大利半岛。
蛮族最后在其他地区长驱直入(如下图),
日耳曼长城为罗马帝国守望了近四百年,从此不再有防御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