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牛奶盒大小的「立方卫星」

标签:
天文科技人造卫星 |
分类: 地理 |
航天业,需要高技术大资本,
原本是特大型科技公司的地盘,小公司根本无立足之地。
近年来,由于电子科技的进步,
人造卫星越造越小、成本也大幅降低,
「立方卫星」成了小公司进入航天业的最佳切入点……
【始创】
立方卫星(CubeSat),简称「立方星」,
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Jordi
Puig-Suari 教授(左)和斯坦福大学 Bob Twiggs 教授(右)
于1999年共同始创。
当时,这两位教授是希望发明一种「能让硕士生就可设计制作的卫星」。
【低成本】
一颗大卫星,发射与制作成本需10-20亿人民币,至少花费2年制成;
一颗立方星,成本仅几百万人民币,几个月即可制成。
立方星因此成了太空科研的新宠。
【标准化】
立方星的国际通用标准:
体积10厘米 x 10厘米 x
10厘米,为「1U」。
还可扩展为「2U」、「3U」,
甚至「12U」(20厘米 x 20厘米 x
30厘米)。
【搭便车】
立方星很微小,发射大型卫星时,几十颗立方星可一起「搭便车」。
大学、公司、国家,甚至个人,
都可利用立方星执行科学任务,
从大气物理到微重力实验,都可藉此进行研究。
【寿命不长】
立方星的成本低,但寿命不长。
由于低地轨道的空气密度相对于外太空高很多,
立方星会因空气阻力逐渐变慢,最后落回地球,大部分寿命在2年以内。
因此,立方星很适合短期科研,但不适合长期商业运营。
前一篇:印度「班加罗尔」为何兴起?
后一篇:一些知名「商标」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