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玺竹-心理学老师
陈玺竹-心理学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68
  • 关注人气:1,3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期经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011-02-15 09:29:11)
标签:

陈玺竹

管理心理学

分类: 社会心理学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1)包容需要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的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

2)支配需要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的行为方式,如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

3)情感需要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高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系、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的对待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