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有网络成瘾的儿子——家庭咨询实录全过程

(2010-12-30 11:34:13)
标签:

少儿

中国

小立

误解

网络成瘾

育儿

分类: 咨询实录

家有网络成瘾的儿子——家庭咨询实录全过程(一)

 

那天早晨收到这封求助邮件,标题是“我要疯了,急盼回复”,打开,是一个妈妈写来的,信中提到:上初二的儿子已经3天不回家了,妈妈被气坏了,在一个同学家里,找到自己的儿子,2个人大吵一顿,妈妈说要和孩子断绝关系了。

 

因为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所有可能识别出文章主人公的信息都被刻意修改过,争得她们的同意,权宜小立妈妈来称呼她吧。

 

小立从小学六年级开始上网,迷上网络游戏,一开始,还有所克制,妈妈的话还听,后来每天上网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和其他人几乎就没什么交流了,除了沉默还是沉默,偶尔会因为妈妈的强制关机而大吵,再后来,就几乎不在家上网了,和另一个男孩成了好朋友,那个男孩是离异家庭,跟随妈妈一起,他的妈妈因为工作忙,很少在家,这两个男孩就经常一起上网玩游戏。

 

妈妈使用了“各种办法”,结果就是,小立越来越不“听话”,以至于现在都想离开家,住在那个同学家了。

 

妈妈感到很气愤,很无力,然后找到了我们。

 

 

 

 

第一次咨询

 

视频里出现母子两个人,妈妈显得愤怒,儿子低着头,看不清脸。

 

THS:小立妈妈,你可以先离开了,这次我想和小立单独谈谈。

 

妈妈很着急的说:不行,他的好多情况都得我和您说。

 

我笑了笑,摆摆手,不用,小立的情况我听孩子说就行,妈妈有些担心的起身走了,只剩下我和小立。

 

小立还是低着头,不说话,我也没有说话,我们沉默着。

 

大约过了15分钟,小立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我看到他眼圈红红的,我也温和地看着他,他又把目光闪开了。

 

小立:我不想和您说话。

 

THS:小立,你是想说,不喜欢我成为你妈妈的帮手来一起控制你吗?

 

小立没回答。

 

THS:其实我想当你的帮手,我有有效的办法可以帮到你。

 

小立这回仔细地看了我一眼。

 

小立:你有什么办法?

 

THS:你想要你妈妈怎么对你?

 

小立:不管我上网,我想玩多长时间就玩多长时间!

 

THS:小立,我可以这么理解你这句话的意思:你要妈妈尊重你,不要总是控制你,指责你,这是你要说的意思吗?

 

小立点了点头,还害羞地笑了一下。

 

我们的谈话就此展开,从小立的被误解开始谈起,他说没有人能听懂自己的话,妈妈总是歪曲自己的意思,原来自己还解释,但妈妈根本不听,还总按照妈妈自己的理解来判断,小立感到说话越来越没兴趣了,慢慢的他发现,不仅是妈妈,还有老师,同学,几乎都“听不懂”自己的话,只有那个好朋友,他们可以一起沉默,各玩各的。

 

这一次,他见到我,以为我也会像其他人一样“误解”他,但他发现我能听懂他的话,他感到很兴奋,说了很多很多。

 

我很少插话,我只是专注的看着这个青春期的男孩,他的眼睛很亮,眼神纯洁而又透彻,他的话跳跃性很强,话题涉及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还谈到了他爱玩的那几种游戏。

 

我有时会说:这句我没听懂啊,你再说说!他就笑笑,再解释一下。有时我会说:这是你的意思吗?……

我这么理解行吗?……

你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是否误会你了,你的意思是……

 

小立每次都耐心的再换种说法,直到有一次,他问我:我误会你的话了吗?我真的笑了,我点点头:你误会我了,我的意思是……

 

小立也笑了。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在意亲近的人,他是怎么看我的,他是否不喜欢我了,不爱我了?

 

在沟通过程中,“误会”是常态,因为我们每个人理解别人的话时,逻辑、角度都有自我的印记,那么,如果“误会”是常态,我们想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就需要不断的觉察误会的可能,澄清自己的意图,或者澄清对方的意图,而不是给对方“下定义或者判断”,因为,这种判断可能会阻挡我们去了解什么是对方的真实意图,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对方的真实。

 

时间长了,误解会一环扣一环,沟通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彼此之间,会发现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明白对方,也很难使对方明白我们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咨询过程中,对别人转述的“话”通常都抱着很大的开发度,这并非是某个人有意掩饰或者撒谎,而是,误解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存在,如果我们要靠近“真实”的对方,就可能需要保持着开放的视野。

 

觉察误解的无处不在,试着多种解读自己和对方的行为、话语,这也许是我们能有效靠近对方的有效途径之一吧。

 

2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小立说,我喜欢和你说话,是啊,在人与人之间,我们会因为觉得对方可爱、人好等等感受,进而会“听进去”对方的话,有时,我们拒绝和对方沟通,不是因为对方的话说得不对,而是我们会抵触这个人说话的方式、语气等等。这样,对方只要一开口,我们还没听清对方在说什么,就已经关闭了自己的耳朵。对方的话再有用,也发挥不了作用了。

 

小立的这周作业是:觉察妈妈对自己的一个误解,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小立表示一点难度都没有,因为妈妈的误解每天都有,呵呵。

 

我说,你真幽默!我们两个人都笑了。下一次的咨询还是小立单独参加。

 

                     中国家庭困扰解决方案课题组(THS)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