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能给孩子什么?

标签:
父母亲子家庭给予教养需要育儿 |
分类: 常见家庭困扰解读 |
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常常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http://s13/bmiddle/6b61b3cat922fb183c78c&690
1、
1) 给与孩子生活上衣食住行的照顾,这往往来源于父母自身童年时期物质的匮乏感受。
2) 给与孩子的各种学习任务,还包括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这往往来源于父母自身职业生涯上的不如意,对自身技能的缺乏的归因所带来的补偿行为。
3) 给与孩子一些情绪的控制,比如希望孩子开心,希望孩子乐观,希望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这些往往投射出父母自身在情绪应对上的经验缺乏,比如自己不够快乐、比较悲观,容易向坏处想,脾气要不隐忍,要不暴躁等等。
4) 给与孩子“替代和限制”指令:这样的行为虽然可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弱,限制越来越多,但父母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情况发生,比如麻烦的情况,孩子遭受打击的情况,孩子的犯错,孩子遇到挫折不如意的机会,孩子被别人指责被别人笑话等等,而这些避免发生的情况,正是父母对孩子不信任的方面,觉得孩子自身无法应对,这种不信任往往来源于父母对自身的不信任,这些情况往往也是父母自身要极力避免出现的。
5)给与孩子的过度补偿,过度关注,过度满足,往往来源于父母自身的缺憾感、内疚感、罪恶感,对自己的强烈不满意。
2、 给与孩子所需要的:
这里的难度在于:
父母要了解,什么是孩子需要的?什么是父母需要的?
如果孩子需要的不符合父母的观念怎么办?
如果孩子的需要“不正确”怎么办?也就是不符合主流文化所认为的“正确”。
其实,
只要父母愿意蹲下http://s9/bmiddle/6b61b3cat922fb9c09808&690
愿意倾听
愿意关注到孩子的“想要的东西”的背后的情感需求,妈妈可以尝试想想自己,每次表达的事件背后,有多少和事件关系不大,而和情感需要有很大的关联,就会越来越明白孩子。
愿意尝试打开自己的限制,明白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孩子需要的
愿意给孩子多一些尝试失败、挫折、不如意的机会,孩子自身的力量将被有效地激发,并且通过尝试,会积累很多应对经验
3、 “不给”即“大给”:
不主动的给与孩子,而是陪伴着孩子,当孩子求助时才给与情感的支持,鼓励孩子进行自主性的各种探索,从各种经历中,包括成功的,失败的,挫折的,错误的,从各种经历中学习各种经验,每一次的困难,都像是给孩子一次具备原来弱化能力的机会,都会使孩子在不同的层面上获得成长。
http://s1/middle/6b61b3cat922fca1a8e10&690
这是孩子的一生,而非父母自身的延续。
这像是一种生活上的放养,心灵上的陪伴。
中国家庭困扰解决方案课题组(THS)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