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作业拖沓的孩子

标签:
亲子育儿家庭困扰解决方案拖沓完成作业 |
分类: 6--12岁困扰解读 |
现象:小刚每天写作业都很拖沓,因为这件事,让妈妈生气,发脾气,教训、惩罚都不管用。有的时候,很简单的作业,小刚会写上2个小时。
http://s4/bmiddle/6b61b3cat906b9fd35313&690
解读1:尽快完成作业和拖沓哪个更符合孩子的需求?
拖沓是孩子的一种选择,也就是说,是孩子对尽快完成作业,还是拖沓完成作业两种结果的选择。这两种结果,哪个更符合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大人的需求。
http://s12/bmiddle/6b61b3cat74d7907a791b&690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有时是有很多顾虑的,比如说:
如果按时完成作业,父母会觉得时间很多,给他增加新的任务;
如果及时完成了作业,不让看电视,玩电脑,会让孩子去做一些他不感兴趣的事;
如果孩子及时完成作业了,父母会认为是应该的,对孩子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反而是他不及时完成作业,父母反倒会关注他,陪着他。
这些都有可能是孩子有意或无意的顾虑,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顾虑,只是单纯地催促孩子,往往不能改变孩子拖沓完成作业的行为。
解读2:鼓励孩子表达:在什么情况下,我就能及时完成作业
很多家长会担心,和孩子讲条件,会有一种不好的感受。针对孩子提到的条件,不想满足或者附加条件很多。虽然现实中孩子会显得弱小,但实际上,在行动上,孩子的策略还是很多的。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果通过这样的沟通,可以寻求父母和孩子共赢的结果。
虽然和我们的主流文化的认知有些冲突,比如认为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是应该的,必须的,没有条件的,但是这些“正确”的方法,对孩子却不一定有效。父母和孩子通过交流,能互相明白对方的需求,这种共赢的经验,反倒是更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能力。
正确的不一定有效,有效的不一定符合我们原来的观念。
http://s8/bmiddle/6b61b3cat906bad462737&690
作业由父母来督促完成,某种程度上,父母代替孩子承担了本是孩子要承担的一些责任,现实是,父母承担得越多,孩子就会承担得越少,甚至慢慢孩子会认为作业是"为父母"完成的。如果,父母可以转变自己“替代”的方式,视作业为孩子自己要承担后果的一个内容,结果就会很不一样。不完成作业,或者拖沓完成作业,是孩子自己要承受的一种后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家长会寻求老师的配合,呈现这种拖沓、不完成作业的后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要加大,及时完成作业的获益,并且降低孩子及时完成作业的顾虑,慢慢的建立起一种有效地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解读4:拖沓完成作业,是对父母“负”性反馈的邀请
父母如果用了以上方式,仍然不好,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孩子对“父母关注”,给予“负”性反馈的一种邀请。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孩子的这些使父母烦恼的行为模式就很难改变。
在家庭关系里,父母无时不刻都在与孩子进行互动,也在对孩子进行反应。“正性”的力量,是对孩子的人、对孩子所做的事的一种赞赏、鼓励。“负性”的力量,对孩子的人、所作的事的批评、不满意。还有一种表现,属于情感忽视的状态,也就是没有任何反应。经过心理学的测试,如果无法或者很少获得“正性”的反馈,因为我们内心对情感的忽视、漠视的巨大恐惧,那么获得“负性”的反馈也要比“没有”反馈好。
如果在家庭氛围里,正性的反馈比较少,通常孩子会无意识地去做可以“激惹父母”的行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孩子会不停地做出很多让父母指责,不满意的事情,并且很难终止。这是因为在他内心里,存在着对“正性”反馈的渴望,及对被忽视的恐惧。知错不改也是孩子对“负”性反馈的一种无意识的邀请。如果妈妈了解得到孩子的害怕和渴望之后,就会知道,这种互动方式的调整,会是解决孩子困扰行为的方式之一。
也就是说,妈妈可能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上照顾孩子,却可能存在着在精神上的忽视或漠视,孩子存在着“认可饥渴”,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各种激惹妈妈的行为将很难终止。
中国家庭困扰解决方案课题组(THS)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