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保持和增进健康中的重大作用。社会生活中有大量的伦理道德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古代先师大德们,在总结了大量的致病因素后,为了自防自治,推出了养德处方,其中《钱本草》、《心药方》可供今人借鉴。
《钱本草》:钱,味甘,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万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上述奇文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钱,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可以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效果明显。可以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可以污损贤达,只是害怕清廉。贪婪之人服用以不过分为好,如果过度,则冷热不均,引发霍乱。这味药,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无理采摘的使人精神损伤。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一积攒一发散称为道,不把他当作珍宝称为德,取得给予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支出有度称为信,得不伤己称为智,用这七种方法精炼此药,才可以长久地服用他。可以使人长寿,如果不这么服用,则会智力减弱精神损伤,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什么涵义呢?“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对钱的追求要有度,要讲道,超出了度和道,便会让人变得疯狂,挖空心思往钱钻,导致“大热”,成了金钱的奴隶。钱是有药性的,服过头便会产生副作用,会“中毒”,使一些贪婪的官员最终锒铛入狱,命断黄泉路,这印证了一位哲学家的话:“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但金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小钱能“疗饥”,解人燃眉之急,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大钱则能“邦国”,让国家富强起来。钱能“污贤达”,但亦“畏清廉”,如果人人都能正气浩然、拒腐防变,钱害就不存在了。“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钱财多占者,最好将多余的钱财用于社会,否则祸害无穷,社会就不太平了。“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钱要取之有道,不能乱捞,不然神灵便要降罪下来。“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钱要会积攒,又要会花到实处,否则会有灾难至;如果只会花钱而不会挣钱,那就只有受贫困饥饿之份了。作者最后告诫世人,获取钱财要讲“道、德、义、礼、仁、信、智”,此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讲究“七术”的基础上获取的钱财就可以“久而服之,令人长寿”,不然就会“弱志伤神”。
《钱本草》出自唐代名臣——官中书令张说之手,全文不足二百字,构思巧妙,内容新奇,语句精炼,言简意明;喻金钱为一味中草药,褒贬兼俱,论述精辟,剖析恰当,谈起来耳目一新,令人深思,乃道德门诊通用的一剂灵丹妙药也。
《心药方》出自唐代禅宗高僧无际大师之笔。大师谕世人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
方中十味药是:“慈悲心 一片,好心肠 一条,温柔
半两,道理 三分,信行
要紧,中直 一块,孝顺
十分,老实 一个,阴骘
全用,方便 不拘多少。”
上述十味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
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佛门科学认为,慈悲心是各种善行的根本。
《陆地仙经》对多行阴骘事,所做的解释是:“阴骘不在修寺设醮、看经念佛,只在人身上打点,若当恻隐之处,勉力行之,如魏嫁女,而有结草之报,宋郊救蚁,而有及第之祥;冯高善德,而有三元之嗣;燕山贤人,而得五子之荣。但行阴骘之事,不可有望报之心。”
上述医药一药一方,实属古今通用妙方妙药,说到底,均是劝人行善积德,莫作亏心之事。
本文所言道德门诊,由道德专家及名医联合组成,每天24小时坐堂行医,免费恭候有恙者前来就诊。有诗为证:
但愿世人心无病,
不惜堂内药生尘。
若知门诊设在哪,
请君叩问自家心。
(清坤)
想了解更多,请登陆法语法印总博客:
http://blog.sina.com.cn/fayufayi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