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冬至,话民俗

标签:
冬至民俗饺子汤圆 |
分类: 原创 |

今日冬至,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历来有“冬至大如年”说法。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又存在着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而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几千年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
冬至饺子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北方大部分地区,指冬至这天吃饺子或馄饨的习俗。我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俗话说得好:“冬至饺子夏至面”,我们日常以面食为主,饺子当然是上好的美味。每年农历冬至这天,无论在家在外,饺子是必吃的,即使没时间包,也要到超市买速冻饺子。我们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冬至吃饺子这种习俗来源于名医张仲景。他在冬至那天用“祛寒娇耳汤”为乡邻医治冻疮,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于是,民间也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所以到了冬至这一天,北方很多人会选择吃饺子,这既是风俗习惯,也是饺子作为美食诱惑力太大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南方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因其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圆和和谐。说到汤圆,不得不提元宵,我国北方一般在元宵节吃元宵,很多人认为元宵与汤圆就是一回事,只是南北方的叫法不同。其实,汤圆与元宵是两种不同的小吃,元宵是先调出馅心,压实后在糯米粉上,像滚雪球一样,滚出一个个元宵。而汤圆则是用糯米面团,包入各种不同的馅料,在手心中再反复团圆。汤圆与元宵首要的区别就是地域不同,汤圆最早主要在南方地区流行,是一种南方的经典小吃;而元宵则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是一种传统的北方小吃。
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江南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到了南方的街道巷尾,到处都有卖汤圆的小摊,也有很多主要经营汤圆的小店铺。而北方的元宵则只在元宵节期间才会出现,除了元宵节之外,平时很少吃。因此,冬至的时候人们会有南吃汤圆北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千百年来,从周朝起就有冬至祭祀的活动,在我国南方地区流传至今。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地,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冬至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冬至是阴阳交替的时间节点,日短夜长,阴盛阳衰,而过了冬至,就到了春季的昼夜平分和夏季的日长夜短。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自冬至开始,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寒冷时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即为“出九”或“完九”。此时寒气已尽,冬寒就变成春暖了。民谚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各地虽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但都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冬至到来年春分的气候变化。
冬至后,大地变得寒冷,人们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室内要通风换气,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保持畅达乐观,适当进行锻炼。
不过,今年的气候反常,入冬以来该冷的不冷,气温较常年偏高,就在人们以为又是一个暖冬的时候,最强寒潮突袭全国,气温突然“断崖式”下降,济南都到了零下18度,也是创下了近十年的低温纪录。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济南冬至后的两周,气温反而升到零度以上,这也是打破常规的现象。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虽然在冬至时节,依然会感觉寒冷,那也只是短暂的。春气已经在冬至里发生着,不久大地就会显露出春将来的气息。冬至也是孕育新春的开始,它让人们休养生息,孕育精力,时刻准备着去奏响新一年的激昂乐章,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

近年来汤圆品种日新月异,每年都有各种美味可口的汤圆。嫩滑柔软的汤圆,咬一口软软的,那感觉实在妙极了!
饺子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北方的饺子以面皮薄、馅料丰富而著名,如韭菜鸡蛋饺、猪肉白菜饺等。一个个晶莹剔透的饺子,皮薄、馅大、汁多,味道独特鲜美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