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梁家河,感悟初心
标签:
教育文化情感 |
分类: 文化传承 |
《梁家河》这本书我读过,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生活、学习、劳动的经历,我对总书记的那段经历非常震撼,更是对梁家河这个小山村感到好奇。这次到了延安,除了看宝塔山、枣园窑洞、杨家岭等之外,梁家河也是我必须要去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里,陕北黄土高原,应该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但是来延安的这几天,却彻底改变了我的观点。延安被三山环抱:北边清凉山、西边凤凰山、东边宝塔山,延河穿城而过,森林覆盖率达到50%,植被覆盖度达到81%。今日的延安,山川上郁郁葱葱、绿树成荫,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五彩斑斓,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仿佛到了江南。我乘着大巴车,一路欣赏着两边的美景,穿过好几座大山,来到距梁家河还有两三公里的中转站,再乘坐电动摆渡车前往梁家河。几分钟车程,就到了梁家河党支部大院。在这里,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修建的省内第一座沼气池,他住过的窑洞、大土炕,还有知青点旧址、石磨、石碾、农具等等,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物件,如同回到了往日的知青生活,回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苦时代,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
梁家河,位于延安以东70公里,离延川县城20多公里,到了文安驿镇,还得往东南行进10里路。在习近平同志插队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家河交通不便,若从西安返村,需费时3天,还得在延安住一宿。如今的梁家河,有山梁无河流,只有一条沟渠。黄土高原少雨干燥,难得下雨。狭长的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土坡,依坡挖出的孔孔窑洞,就是村民的家了。灰褐色的窑洞,这是陕北的面孔,也是梁家河的表情。
20世纪60年代末,梁家河的陋窑土院,迎来了习近平等15位北京知青。自此,15岁的习近平,在纵横的沟壑间,开始了艰苦却受益终生的7年知青岁月,过上了春播秋收、挑粪拉煤、打坝淤地的农民生活
很多农家子弟,进城上了高中或大学,再回到条件艰苦的乡村,多少都会有点不适应。而对一个出生在首都北京领导干部家庭的年轻人来说,从京城到山沟,从繁华到贫瘠,从优裕到困顿,何况年龄又那么小,可以想见,心理落差多么难以承受。
如今,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很少有跳蚤。但是,在以前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年代,尤其是干旱缺水的梁家河,吃水都非常困难就不用说洗澡了,因此,在那个年代,虱子、跳蚤都比较常见。习近平同志回忆,之前从未见过跳蚤,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差不多两年时间才过了跳蚤叮咬关。之前在京城,吃的是精米细面,到了梁家河,只有粗粝的杂粮,而且还吃不饱。习近平同志花了好些时日,努力适应这样的饮食,最终还喜欢上了陕北酸菜。如今,人们衣食无忧、大鱼大肉都吃腻了,而在当年,饱含多少无奈和感伤。
在这个远离喧嚣和浮躁、远隔世俗和功名的地方,习近平同志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困难,静下心来,在漫漫长夜、煤油灯下,读了很多书籍,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厚积了发展的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引经据典,意味深长,十分耐读。令人钦佩的功力,竟源自这么简陋的窑洞,确是宁静而致远。
梁家河所发生的一切,真实生动,也感人至深。来到梁家河,亲身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扎根农村,与梁家河父老乡亲同吃同住、苦干实干的奋斗历程和为民情怀,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困境坚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气概,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所承载着的如黄土厚实般坚韧、沉稳的性格,以及透过这些所折射出的忘我、无私、永葆初心的人格魅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