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养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2023-09-25 13:49:42)
标签:

家庭教育

育儿

文化

分类: 原创

教养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又一个暑假开始了,结束了一个学期紧张而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生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假期。但是,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心情,与父母的纠结、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实习班早已吸引了各位家长的眼球,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爬线上”口号的裹挟下,几乎所有的家庭,在一种“恐慌意识”下,争先恐后的去给孩子报班学习,生怕孩子落后一步。书法、跆拳道、钢琴、绘画等各种培训班应有尽有,不管孩子的感受,一律报班。经济稍微富裕的家庭带着孩子参观国内著名大学,有些孩子甚至走出国门,跟团参观欧美等世界名校。

 

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父母不惜代价送孩子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甚至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价格昂贵的“名校游”,并不是这些培训班培养了多少优秀、杰出的人才,况且孩子几个小时的名校游览,也并不能达到“感受文化氛围,提高素质,增添考名校的动力”的目的。这一切,仅仅是父母“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而已。

 

当今,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父母最重要、最辛苦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或者希望未来考取名校,成为栋梁之才,本无可厚非,但是,能否把孩子最终培养成才,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智力因素,最重要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是教养。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把那些良好的规矩和礼仪,印在孩子心里。良好的教养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财富,无论世界怎样变,工作怎样变,跟人交往的技巧和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品质是不会变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好孩子,也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好与坏,都是内因和外因造就的,而社会仅是外部环境,对孩子影响最大,当然是家人,而家人自然是孩子的父母了。

 

曾经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一个短小的视频,小男孩的做法一直深深的感动着我。河南郑州的地铁上,一个读三四年级模样的小男孩,背着书包,在用餐巾纸使劲地擦地铁的地板。原来是他喝牛奶时不小心把牛奶洒地上了。旁边的乘客递给他两张纸巾,他第一反应却是先去擦地板。他擦了许久,有些地方还特意用力反复来回擦。擦干净地板后,小男孩才起身低头擦自己衣服上的奶渍。

 

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大都是先擦自己的衣服,先擦地板的能有几个?但是一个孩子却做到了。

 

小男孩这样一个很自然的动作,说明他平时也有这样的意识。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背后有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在支撑着他。

 

一个孩子的教养是成功的基本因素,而教养是从小就要开始培养的,是受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的。

 

教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是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懂礼貌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也有可能他的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仅他的外在行为好,而且他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开放社会,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新时代的父母更加尊重孩子的个性,意在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获得自由。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也有很多家长走入了误区,拿孩子的顽劣当聪明,将他们的出格行为单纯解释为活跃和外向,却不知,这一切其实已经背离了教养的轨道。

 

吃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一家人或者亲朋好友随便一个理由,大家就可以聚一聚,因此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饭桌教养非常重要。一次婚宴上,同桌有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他的妈妈一脸的自豪,滔滔不绝讲着孩子取得的诸多成绩,既是介绍经验也是炫耀,正当大家为这么优秀的孩子感慨万千时,菜上来了,只见这孩子迅速的站起来,把菜转到自己跟前先往自己盘子里面夹,并且每上一道菜总是如此。孩子的家长不仅不制止,还说什么孩子胃口好在家里就这样,这孩子好像对周围的人视而不见,碰到自己爱吃的,不管别人是否在夹菜,直接就转桌子,让别人筷子停在空中异常尴尬。婚宴本来是件高兴的事情,这个所谓“优秀”的孩子夹菜的举止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大家的心情。平常吃饭的时候,父母就要教会孩子要长幼有序,别人正在夹菜的时候,不要去转桌子。另外告诉孩子吃多少拿多少,不够可以再拿,但是绝对不能浪费,哪怕是自己喜欢吃的菜,也要学会去分享,不要吃独食。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呼小叫,随地乱扔垃圾,插队,无视交通规则,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询问上手就拿,碰到别人也不道歉,对于长辈没礼貌,吃饭自私地挑来捡去……。这些现象,说明孩子缺失的就是教养,如果孩子对这些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都不会,那还报什么“课外班”、“名校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养,本来就是一件压抑天性、限制自由的事情!我们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但至少要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你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但也要有社会的共识。尊重别人的感受,才会为自己的自由赢来尊重。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材,但不仅仅是要孩子成绩优秀、事业成功,而是首先要培养一个心智健全、有教养的孩子。

 

一个人的教养与他的受教育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历是没有绝对关系的。一个人可能受过教育,但他不一定就有教养。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教养主要来自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耳濡目染。

 

有次与朋友一起去吃饭,餐厅生意很火爆,大家需要在饭店走廊上先排队等候,所有人都在服务员的安排下安静的坐着,唯独有个孩子在走廊里来回跑跳,大声喊着:“妈妈,为什么我们要等?”他妈妈正玩手机不耐烦的回答:“我也不想等啊,要么你就去找服务员。”这个孩子立马像离弦之箭冲到了服务员面前:“你给我们安排座位,我们等不及了”。没有称呼,没有请求,直接给服务员下达命令。而坐在旁边的孩子的母亲却用沉默默许了这一切。服务员说:“对不起,我们都是按照顺序安排的,请你再耐心等候,大概十分钟就到你们了”。男孩不从,他变本加厉的说:“我就是要现在进去,你让我们进去”。服务员摇头表示不行。被激怒的男孩朝服务员瞪着眼珠子算作发泄,这时他妈妈终于开口了:“你以后不好好读书,就会像她一样,只能做个没有水平的服务员”。一刹那,服务员的脸红了,旁边等待的食客也向这位母亲投来了鄙夷甚至愤怒的眼神,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素养和道德水平低下的母亲身边,当然不知道尊重别人。

 

现在,国家鼓励生二胎,但是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不是不想要,而是养不起,盲目地追求课外学习培训,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教育成本,太多的年青人面临各种压力,不敢生。一个孩子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以及爸爸、妈妈6个人溺爱着。爱孩子是本能,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该让孩子晓是非、知对错。当孩子做错了事时,至少也要让他知道应该道歉,而不是一味的包庇。否则,这样的孩子以后只会更加肆无忌惮,反正一切的后果有家长帮忙担着。

 

孩子好比一棵幼苗,家庭教育好比一块田地,家长自身的修养则是使田地肥沃的养料,养料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树苗的成长状况。白居易说:待人接物之道,无非“以心度心,以身观身”。真正的教养,不是你拥有多少金钱,有多高的职位学历,而是懂得尊重别人,顾及别人的感受。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当他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天真无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习惯、道德、气质、品行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父母的修养则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家长一味护短,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性。诚实和担当,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品质。一个有修养的家庭,必定会培育出优秀有教养的孩子!而教养,则是父母送给孩子受益终身的礼物。

 

做有教养的人,看似容易其实很难。也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但我们往往会感受到,当见一个人第一面后便能自己得出结论,这个人在做人、谈吐方面如何,也就是所说的教养。教养不是靠一天的功夫修得的,但确是能够培养的。

 

古有训“养不教,父之过”。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是非分明的“好孩子”,也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人见人厌的”熊孩子”。作为其成长最为重要的家庭环境自然不可推卸责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孩子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教养,多半是从家庭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

 

教养是家庭传承给孩子最原始的灵魂,是爱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所谓穷养富养不如教养,一个家庭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没有什么比培养出一个教养良好的孩子,更能体现优越感了。

 

当今社会,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更优秀,更出色,但是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根本,是要先育人。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才能长得枝叶繁茂、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次礼貌的让座,一句贴心的问候,一身整洁的衣服,一手端正的笔迹,都是孩子良好教养的表现。一个好的家庭必然培养出有气质、有教养的孩子。

 

对于父母而言,当你每天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着急上火的时候,其实都不如教养来得实在。


                                                (完成于 2018年8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