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的是父母,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
认识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对错,父母的言谈举止无不时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就像一张白纸,如何刻画,留下什么样的印记,最终效果当然不一样。父母的格局影响孩子的未来。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些现象:
小孩子在玩耍中为了抢玩具而打闹哭了,双方家长随之发生争吵,升级到相互对骂,甚至武力解决。小孩子在一起玩,磕磕碰碰、你争我抢本就是成长之中的必修课。回想六七十年代,我们从小就扎堆玩耍打闹,几乎每个人的腿、胳膊、头上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疤痕,那是因顽皮而付出的代价,当时父母亲也心疼我们,但决不会找对方家长理论。反观现在,孩子之间玩耍发生点打闹现象,却引发家长之间的争吵,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这样容易使孩子不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久而久之,造成性格孤僻、不相信他人。同时,大人之间的吵闹也会让孩子形成以强欺弱的暴力倾向。
去宜家购物,特别是周末人很多,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逛商场,或许是走累了,躺在沙发上、床上休息,更有甚者孩子在沙发上蹦跳、大人在床上盖着被子呼呼大睡。虽然商家提供便利,允许顾客体验,但也不至于躺在沙发或床上睡大觉,这是公共场所,你长时间躺在那里,势必影响他人购物。
乘公交车或地铁,超过1.2米的儿童要买票,这是公约,尽管有其不合理之处,大家必须遵守。但是,总有些家长揣着明白装糊涂,一旦被发现,当着孩子的面,强词夺理,甚至出言不逊。表面上,家长逃票节省了1元钱,无形之中却给孩子种下了一颗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种子,这种家长的小聪明极可能造就一个爱占便宜的孩子。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功利性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胸怀博大的孩子。难怪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句时髦的话,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自私自利的家长造就的。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事,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难怪很多孩子说话的语调、走路的姿势都像父母。父母对人热情、诚恳、礼貌,孩子就不会对人冷漠、粗鲁;父母爱读书,逛书店,经常在家里看书,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好学习惯;父母热心助人、尊老爱幼,孩子也会懂得感恩、孝敬长辈;
父母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在这种充满温馨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定会平易近人,心地善良,用爱去温暖身边的人。反之,父母经常相互指责、争吵辱骂,恶劣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感觉,从小就毫无安全感,长大后任性自私、脾气暴躁;父母贪玩,经常在家里上网聊天、玩手机或看电视,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养成贪玩偷懒、好逸恶劳的恶习。人性之初,本无善恶,假如孩子生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父母循循善诱,施以正面引导,从小就学会温良,懂得恭让,将来会成为一名心存善良、爱众亲仁的人!倘若孩子生在一个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不肯吃一点亏、不能受半点气的家庭,极有可能从小就养成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恶习,将来走上社会,挟着偏狭与戾气,难容他人,自然也难为社会所容。如果父母不懂得遵守原则,孩子也不会对规则有敬畏之心。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别人,孩子也会轻视别人。如果父母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孩子也会表现的傲慢无礼。如果父母天天打麻将,吃喝玩乐,却要求孩子读书学习,发愤图强,可想而知,孩子是不会照做的。因此,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中构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这就是无声胜有声。
人的一生,主要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每一个孩子最先接受的一定是家庭教育,而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中第一任老师。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那家庭就是孩子成长的摇篮。顾名思义,家长的言传身教,将潜移默化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
为人父母,我们的格局如何,既关乎自己,更影响孩子。格局,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基本架构,它昭示着一个人的胸襟气度,也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直接反映。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便伴随着孩子成长,特别孩子还在朦胧时,无法辨别是非,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会本能的模仿并刻画在他们记忆最深处,伴随孩子的一生。很多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影响着他们未来性格的塑造,而性格对一个人的前途,又至关重要。
孩子不只相貌会遗传父母的,神态语调、为人处事都会受到家人的影响。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父母的行动、习惯、性格都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乃至最终影响到孩子的命运。可见要想成为孩子的领路人,自己要先成为合格的父亲母亲。要想孩子伟大,父母必须先伟大。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以德为先”,无论成绩如何,首先要学会遵纪守法、负责任有担当,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要以身示范,教会孩子爱自己,也爱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父母的第一要务,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保证他将来走向社会,首先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认字、读书、查数等,也包括孩子的举止行为、感知认知等各方面。所以父母在平时生活中,就应在各方面成为一个良好的模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影响孩子,父母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对待邻里、同事和社会的原则,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等等,都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孩子的认识和行为。所以,父母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修养,自己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和修养。
如今的社会,望子成龙的现象十分普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人,但站在金字塔尖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因此,大多数的父母抱着一丝幻想,基本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盲从跟风,生怕孩子落在“起跑线上”,将孩子的周末或假期玩耍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绘画、钢琴、书法等班都报名参加,一个才七、八岁孩子就要为钢琴家、书法家、舞蹈家等追梦。在父母的心中,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即使孩子不愿意学,父母也会强迫去,大人生拉硬拽,孩子敷衍了事。其实,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先不管,这种“赶鸭子上架”劳命伤财式的教育能起到什么作用?孩子成长为一名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普通人有什么不好?教育不能走极端,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太高。
现在,一个特别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老人带孩子。城市里,年轻的父母或者工作繁忙,或者根本就不想带孩子,直接把孩子推给父母;农村里,迫于生计,也许为了搛更多的钱,年轻的父母外出务工,长年不回家,孩子往往是交给老人。的确是现如今我国的一种怪像,这既是年轻父母不负责任的一种体现,也是老人的一种无奈!有一个电视镜头印象深刻,一位山区5岁的小女孩,背着弟弟,牵着妹妹,留着眼泪,说不想要新衣服,就想爸妈回家。多么令人心酸的一幕,小小年龄既要做家务又要照看更加年幼的弟弟妹妹们,本应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却没有受到父母的呵护,反而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压力。不是生多少的问题,而是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长环境问题,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抚养他,至少将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既然成为父母,当你上网聊天时,当你外出务工时,就应该考虑孩子的因素,担负起父母应有的责任、应尽的义务,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至少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父母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洒满阳光雨露,幼苗才能茁壮成长!父母的身影又是孩子追寻的目标,引导着孩子走向幸福的人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而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武装自己,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真正起到表率作用,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