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山菊
(2016-10-17 14:43:13)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旅行游记 |
秋雨绵绵,昨天下了一夜的雨,一觉醒来,云雾缭绕,微风习习,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顿时精神抖擞。忽然忆起“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恰逢周末,徒生赏菊的兴致。想那城南高山,满山的黄花,经过了一夜秋雨的浸润,必是金灿灿娇艳欲滴了吧?于是,冒着雨雾,直奔南山而去。
济南人赏菊,多选择佛慧山,俗名“大佛头”,又称佛山。大佛头系泰山余脉,位于济南千佛山以南,因为山上有一座大佛头造像而得名。关于大佛头的来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节目曾经有一期专题,大佛头是宋朝时期所开凿。当时曾经试图在这里凿造一座完整的佛像,但是佛头完工后,发现其下方的石质不行,所以放弃了,只留下大佛头。佛山有四百多米高,与千佛山隔旅游路相望。以前两山沟涧相连, 2006年旅游路通车后,这条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才把佛山与千佛山从山涧处断开,成为各自独立的山头。佛山比千佛山略高一些,形体也更大。千佛山只有两座山头,但是佛山连在一起的山头足有五六座,略有连绵之壮美。
佛山赏菊,赏的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大花朵的、争奇斗艳的观赏菊,而是一种叫做黄瓜菜的野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指的就是这种小野菊。野菊花的外形与菊花相似,呈类球形,直径0.3~1cm。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皱缩卷曲,花色多棕黄色,少量为褐色。它长于旷野、山涧,抗寒傲霜,秋季开花,淡有馨香。而菊花呈圆锥形或扁球形,花直径1.5cm~3cm,花色多样,有黄色、棕色、白色等。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里,野菊花便成为了一种抒情言志的托物,被赋予了多种文化精神内涵。当魏晋诗人陶渊明吟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候,就把一种隐逸清远的生命情态赋予了它。
从前佛山植被和树木较少,山体多为裸岩和荒地,足够的光照和通风使这里成为野菊的天然温室,待到秋高气爽之时,黄菊遍布,红叶点缀,漫山遍野,煞是壮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张,佛山也被高楼大厦包围,已成为城内山,随着游人的增多,山体绿化率不断提升,植被越来越茂盛丰富,喜光的野菊藏于林下逐渐长势衰弱,“佛山赏菊”的壮美景观难以再现。不过近几年,园林部门实施人工播种、保护原生态,所以野菊又开始多了起来。
今天,人们爱菊、种菊、赏菊,已蔚然成风。每年的金秋十月,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公园都会举办盛大的菊展,那些花儿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红的像一团火,黄的像一堆金,白的像银丝。然而,我还是喜欢大佛头的山菊。
大佛头的菊是野菊,是那种未经人工雕饰、开黄花的野菊。当飒飒秋风刮起,各色花卉不堪寒冷纷纷凋谢的时候,它们便悄悄地开了。开在山涧深谷,开在山泉侧畔,开在丹凤松柏之间。那金灿灿的花儿很小,一簇簇、一片片,娇而不媚,艳而不妖,清新自然,抗寒傲霜,在寒冷的秋风秋雨里自有一股笑傲西风不丈夫的豪情,在北方拙朴雄浑的大山里更有一种超凡脱俗、淡泊自然、宁静清逸的别样情致。深秋时节,大佛头菊香遍野,点点菊黄散布在翠柏红叶间,“丹树黄花最宜秋”的佛山盛景令人迷醉。
一路上,秋风,时紧时缓;秋雨,时密时疏。满天的雨雾把整个大佛头结结实实地填充起来,只有白茫茫的一片。新修的盘山路、登山石阶十分整洁,路并不难行。过了黄石岸壁刻,歇了望佛亭,中午时分便到了壁立千仞的一线天。细雨已渐停息,云雾见淡,太阳也从云层里露出了笑脸,极目远眺,秀色泉城一览无余。大佛头像慈眉善目地立于峭壁之上,那深谷涧低野菊正艳,枫叶正红,在那墨绿的松柏之间,红的像火,黄的像金,漂亮极了。面前崖壁上盛开着一簇野菊,经过风霜雨雾洗礼后的菊花金灿灿娇艳欲滴,绚丽芬芳,那菊悬挂在峭壁上,又像瀑布,一泻而下,流淌出一串金色的黄花。那黄花在褐色裸露的山崖上显得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安静,似乎大山也因此而改变了苍老的气质,变得轻盈静美了。
山菊裹一身娇艳的黄驰骋于荒山野岭之中,它就那样无拘无束地开放着,肆无忌惮地开放着,那样投入地、忘我地开放着,由着自己的性子淋漓尽致地在绿叶间摇曳着自己的身姿。在百花凋零的初冬,它就是主角。蓝天之下,那张张黄色的笑脸尽情地吹奏着生命之歌,倔强而招摇。小小的花,淡淡的香,默默地吐露自己的芬芳,在这寒冷的深秋时节,竟有如此顽强的小生命,傲立于严寒的秋风中!
望着美丽的山菊花,我醉了,我醉在了这个秋日里。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五颜六色的花,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花。有人喜欢迎风傲雪的梅花,有人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人喜欢艳丽晃眼的玫瑰,而我却喜欢这普普通通的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