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让手机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2015-03-03 16:32:45)
标签:

情感

杂谈

分类: 家国情怀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人们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由于它的方便快捷,手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它了,许多人一刻不见手机就会魂不守舍、坐立不安。

聊微信、抢红包、刷微博、看视频、玩游戏… …春节期间,不少家庭大人、孩子常常抱着手机不放,甚至在年夜饭桌上仍不离手。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了家人团聚一起过年的心情。随着指尖在手机上的一次次滑动,时间也在悄悄溜走,让人不禁感慨:时间去哪儿了,都被手机偷走了。

近日有网友总结了6道判断是否患有“手机依赖症”的测试题,引来热议。这6道测试题:

☆☆☆是否总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是否连上厕所也会带着手机?

☆☆☆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当手机连不上线、收不到信号时,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看看上面的问题,如果你有一半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应该做一些调整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春节是团圆的大喜日子,当祖孙三代聚在一起时,老人多么想和儿女子孙说说话,如果老人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心里会多难受。据新闻报道,年轻人因为沉溺于玩手机而冷落了老人,导致老人生气长病的现象,只不过是现代人所患“手机病”的一个缩影而已,类似这样因为埋头玩手机而冷落了亲情、耽误了工作、妨碍了生活的事情,比比皆是。手机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手机依赖症”也悄悄地作用于现代人身上。玩手机时间长了有害于身体,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在看信息、发微信等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慢慢地也就养成了玩手机的习惯。

手机里很多新鲜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诱惑,虽然接触、学习使用手机是一件好事,特别是中老年人,既能学习了解天下大事、掌握新事物,又能锻炼大脑。但是对于孩子则存在很多隐患。由于孩子的自制能力较差,长期使用手机,对于视力、注意力都存在一定影响,而且手机网络中也存在很多不良的信息,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会误入歧途。

手机从问世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从摩托罗拉的巨型大哥大到现在的直板、滑盖、翻盖、旋盖等造型并存,手机的外形越来越小巧,而造型则是越来越时尚。在屏幕的配置上,从最早的黑白屏到绿屏再到蓝屏和现在的彩屏,手机的屏幕看起来是越来越舒服,而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发色数的不断升级也使的屏幕配置成为手机最重要的参数。如今大多的手机都是智能手机,它们强大的功能必然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但很多人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聊天,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晚上临睡前使用手机,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此外,人们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身体的疲劳感,事实上,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眼疲劳;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会造成颈部、手臂肌肉疲劳;而长时间过度使用触屏手机,会导致手部关节、肌腱损伤性症状,包括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无力,动作不灵活等,形成所谓的“触屏手”。

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手机,需要我们从内心把它当成是一个工具来看,而不是一种精神依赖品。具体说来,就是需要用到手机的时候,才去拿手机;不用的时候,就把它束之高阁,就像我们饿的时候才去吃饭,不饿的时候就不用强塞一样。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不妨听从专家的建议,有意识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在生活中主动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等我们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它自然就会回归“人类工具”的角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节祝福
后一篇:春雨绵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