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缺失

标签:
教育培养情感 |
分类: 家国情怀 |
在我国,应试教育、教育功利化等一直备受争议,但在国际上,中国教育却被欧美许多国家赞叹和学习。我国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如独生子女,这是自地球上有人类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未有过的群体,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在同一时期出现在同一个国家。而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回想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及七十年代初,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几乎家家都有2个以上的孩子。那时的孩子没有现在这么娇贵,基本上是以大孩带小孩,孩子们吃的、穿的、玩的都极其简单,没有那么多作业,饿着肚子看小人书,有时调皮时还可能被 家长或老师揍两下。
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聚全家宠爱于一身,说不得、骂不得,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家长的教育多是功利性、物质性,学校的教育多是鼓励性。
面对这一现状,有人认为应该提高素质教育,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素质教育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在现阶段高考制度下,还不能大力推广。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科举制度来看,高考作为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学生、确定录取资格的形式,是无法用其它方法取代的。也是现阶段最客观、最公正、最有效的考试制度,高考制度的有无是教育领域里“法治”或“人治”的分界线。如果说取消高考,按照所谓的素质来招生,那么,平民子弟能有几个进北大、清华?高考制度虽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它是现阶段比较公平的制度。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必须严格管教。现在,孩子进一步,社会让一步,老师让二步,家长让三步,这样的教育只能纵容孩子。要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误必须付出代价。中国的老三届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回城后又亲历了改革开放。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历经磨练,许多人成为了社会中的中坚,大多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他们特有的责任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既有知识也有经验,能经受委屈更懂得担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孩子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家长、教师手里,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既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和精神追求,成长为正直、善良、诚实、有爱心的孩子,长大后有本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