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信息应该增加透明度

标签:
环境信息评论 |
分类: 家国情怀 |
建设美丽家园,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民以食为天,生长粮食的土壤,我们每天24小时呼吸的空气,目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最近又看到北京律师向环保部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环保部书面答复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土壤超标数据是不是“国家机密”?没必要藏着掖着。这一点,西方国家环保信息就比较透明。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化的国家,来到美国的人,最深切的感受之一是可以随时便捷通过互联网、热线电话等方式掌握所在地饮用水、土壤等环境方面的具体情况。空气质量数据随时更新,而且普通人都能看懂。登录环保部门的网站,可以看到全美各地动态空气质量指数图、臭氧指数图、PM2.5指数图以及根据各指数列出的全美空气质量最差的5处地点。如果希望查询自己所在地的空气质量信息,只需在网站上方查询栏中输入邮编。在饮用水质量方面,各地居民每年7月1日前都会收到一份由供水系统提供的年度水质量报告,告知消费者其饮用水源是哪儿、成分如何。所有“短期内接触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必须在24小时内通知公众。在土壤信息方面,环保部门对全国污染场地进行管理,并令责任者对污染土地进行修复,对找不到责任者或责任者没有修复能力的,由根据法律设立的超级基金支付修复费。美国政府部门之所以乐意将信息公开,并非存在这方面的原始动力,而是法律使然。《信息自由法》赋予每个公民和组织向环保部门寻求环保信息的权力。
在德国的官方网站上,德国全境被分成99个小块,每块都有独立编号,在地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地图说明中则描述了该地块的土壤构成等基本信息。800多个土壤监测点分布在全国各地,负责测量和记录土壤所处的地点、用途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等指标。
在环境治理方面,我们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为了体现其透明性,政府要赋予公民三项权利,即,信息获取权、决策的公共参与权和司法补救权。透明原则是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老百姓的生存和收入都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因此,自然环境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到民众的生活质量。赋权予民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政府在事关重大的环境决策中让民众知晓相关信息,倾听他们的呼声,以便维护他们的利益。透明原则也增强了环境决策的合法性。如果一个政府的运转是不透明的,那么它就不能赢得其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生活在信息封锁状态下的民众必然会对政府的所作所为产生怀疑。此时,谣言就会成为信息源,这些“信息”加重了民众的怀疑和不信任心理。
随着技术创新、透明规则和公民参与等因素逐渐融入到治理框架之中,政府应全面、准确、及时发布环保相关信息,提高工作透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以便公民在各个领域都可以保护他们的权益免遭其他利益集团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