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暖水

(2021-01-07 16:25:58)

暖水,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的一个乡。从鄂尔多斯机场出来,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这里地广人稀,令人想到深沉悠远的蒙古长调。

采访地在暖水,路还远,接我们的是当地一个跑车的司机。六十来岁,脸是高原红、眉毛很重,声音噪,有点夏天蝉鸣的感觉,接人,却也不识路,用一口难懂的当地汉话让我们打开导航给他领路,同伴说:他叫郝美,是暖水人。暖水,是温泉的意思,这里也多有山峦,但比陕北开阔,山峦之间却有温泉,令人心生暖意。

这里离榆林近,与山西河曲隔一条黄河,虽地属内蒙,却多是汉人,追溯源流,多是自陕北走西口而来,说话在晋陕风中挟带着当地土音,问郝美,说是先祖根在榆林,走西口来到鄂尔多斯,就留下来种地,成了鄂尔多斯人。车上,随意和郝美闲聊,只有面对从陕北走过西口的后人,才能对当年旧事有真切理解。对那种离乡背井、无枝可依的凄惶有切肤之感。陕北人最能吃苦,于是,郝美的前辈们终于在这几乎不见人的地方扎下根来,人生殊是不易,清以降,每个走西口的人家,都有一部含辛茹苦的家族史。细究起来,中国人的迁徙史更是有着深刻社会背景一部大书。

郝美的前辈从榆林出发,走到暖水落下了脚,这也是黄河流过的地方,也许他喜欢这里人少地多,喜欢一望无际的岗峦起伏,这冈峦像巨石一重重迭起,这石,人称砒砂岩。就坐在黄河“几”字弯中鄂尔多斯高原一隅,岩石色泽斑斓,灰绿、棕黄、绛红、粉紫、灰白,五色相间,性质奇特怪异,无水坚如磐石,见水溃烂如泥,遇风、遇雨、遇冻、遇晒,就松散为砂。这里是黄土高原上的暴雨中心。一到山洪暴发,砂石便顺流而下,输入黄河。一个砒砂岩区每年输入黄河的粗泥沙约2亿吨,造成下游淤积达1亿吨左右,占黄河下游淤积量的25%。这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策源地,黄河下游地上悬河,就是因它们的冲刷流动。

郝美的祖先走西口,最终把根扎在暖水的砒砂岩上,五颜六色的砒砂岩不长庄稼,一辈辈日子就过的艰难,当日子走到郝美这一辈,当郝美的鄂尔多斯口音比老家榆林的更难懂,但是,日子变化的速度却比前辈快得多。我和郝美,就从眼下开聊:“郝美?咋起个这名?”“男人取个女孩儿名!哈哈。”“家里几口人?”“五口人,老伴儿、儿子媳妇、孙子。”“日子过得咋样?”“还行吧!老伴在家,儿子儿媳出去打工、孙子还小,我就开车拉活。”郝美微笑着、眉毛跳动着,闲话中,得知郝美家住暖水镇移民新村,住的高楼。这是为了不让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原来的砒砂岩上的乡亲家家户户都迁移到镇上,过去家住多大的房,政府就在镇上分给他们多大的房,郝美家三室一厅。这里人少,厂矿不少,儿子媳妇就在本地打工,自己常给上班的人开车,一日一日,有时挣几百,有时挣几十,多少不等,一年下来,能挣个几万块钱?日常家用够了,家里还有几十亩地,种点小杂粮,吃吃、卖卖,随意。“吃啥饭?”“馍馍、米饭、烩菜!天天烩菜!”从陕北到鄂尔多斯,都是烩菜,这里盛产羊、洋芋、加上白菜、豆腐一大锅一烩,就是烩菜、烩菜!天天吃,也不腻。我问:“睡还是大炕?”郝美的眉毛又活泼起来“哈哈,有暖气!一年全家交1000多块钱,比用煤烧炕划算多了。”“小日子过得不错啊!“哈哈,小门小户,比不上人家!”

车在冈峦中穿行,色彩缤纷的砒砂岩伸展着,上面长着细细密密的沙棘,这是人类在向恶劣环境挑战。早在1985年,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提出开发沙棘资源,加速治理黄土高原。1998年,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实施。而今,35年过去,沙棘已成为当地的一项致富产业,到2015年,就有数据显示,黄河流失的泥沙就从原来的16亿吨成了3亿多吨。当然,这是整个黄河中游综合治理的结果,治理砒砂岩是其中重要一支。“黄河清、天下宁,中国人从古盼到今,建国后,沿黄几十年一代代人的努力,终于让这梦想变成了眼前的风景。

为了黄河清,郝美也搬了家,在移民新村过上小门小户、丰衣足食的日子,比起当年走西口的先祖,如今这日子过的惬意。在暖水,从开始在砒砂岩上种沙棘,到如今种苹果,虽然都是对环境的生态治理,而苹果的效益更高。暖水就是此地有名的苹果基地。

世上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满怀雄心的人,暖水乡德胜友粱村的老支书华生明就是这样的人,下午,郝美就拉着我们到华生明家的苹果园。果园是在冈峦之下,秋天的暖水,阳光照着一望无际的果树,这里属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大,树上的苹果个头极大,红里透紫,怪不到在当地极受追捧。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华生明这一大家子,有二三十人都在忙着摘苹果,给苹果装箱,而路边就有两家开车等苹果的买主。看来,华家这些苹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

华生明从地头走来,一条魁梧的汉子,宽脸盘,笑起来热情豪爽,是德胜友粱村的老支书,蒙古族人,而衣着、打扮、口音完全汉化。德胜友粱是蒙汉杂居的村庄,当过多年的村支书的老华,因正直、公正、热情,在当地颇有人望。这二年,一来年纪大了,二来用那些新东西,像电子数据啊、文档啊,也不太灵光,就退下来,在砒砂岩上种苹果。想带大伙儿走一条适合本乡本土的致富路。老华是个犟人,打定主意,就召集自家兄弟姐妹,一起在砒砂岩上种苹果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很快,华生明一大家子筹了近百万元的资金,又在果园旁边建起了一大排板房,自己的兄弟姐妹都聚在一起,白天种苹果,晚上唠家常,一家子热热闹闹齐心合力,四个月开出80亩地,当年种上了果苗。第二年,村里8户村民跟着种苹果2015年的老华的果树挂了果,当年收入60多万元村里看这势头红火,顺势提出 “千亩果园”计划,如今德胜友粱村已有82户村民种起2030亩苹果。如今,暖水苹果在鄂尔多斯名声大噪,十元一斤,卖出天价。

为治理砒砂岩,政府盖起移民村,大伙找到了致富路,一举两得,不两年,德胜友粱村就脱贫了,种苹果的人家,家家挣得盆满钵满。在老华家吃饭,每顿饭都三大桌,男女老少,都是亲戚。最老的,是华生明的老叔,今年90多岁,在地头给苹果装了半天纸袋,上桌,话不多,默默的抽烟、喝酒。一家子都是蒙古族,大多是宽脸盘,细长的眼,看来十分喜像。吃饭,真像郝美说的,一大锅烩菜,里面羊肉、土豆、白菜、萝卜、粉条,一锅烩,一盆一盆端上来;馍馍、米饭随便吃,再加上卤牛肉、炒豆芽、腌咸菜,男人们再喝点老酒,气氛十分活跃。尘世间的日子,这就是幸福。老华说,别人都羡慕他,一家子兄弟姊妹在一起,干活,吃饭,其乐融融。每逢下雨,当了一辈子村干部的华生明还不忘下到沟里,去查看一下暴雨冲刷下的河沟,看看冲下来的粗砂多不多,看看,从种沙棘,到种苹果,砒砂岩的沙化少了许多,河沟里的水基本是清的,这水是要流入黄河的,看到水变清了,华生明心里也乐呵。

乐是乐,可有些事心里的滋味也比较复杂。华生明的儿子大学毕业,听家里的话,回家帮忙,边考公务员,今年考是考上了,只是能上的岗位他不满意,就想先放弃,明年再考。而华生明到底是经事多,想让儿子先上班,然后明年再考,有点骑马找马的意思。儿子却说:骑马找马就会懈怠,不如在家复习,再考一年,考个如意!有点破釜沉舟的意思。老的事求稳健,小的年轻气盛!父子俩只要一沟通,就思考错位,俩人心里都别扭。

而让老华更别扭的是村里另一家种苹果的,姓祁,也是蒙古族人,远远近近,人们都叫他祁总。祁总是村里人,从小出去闯荡天下,在闻名全国的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做工,认识了一位来自草原的蒙古族姑娘,这姑娘勤快、能干、更有一条:旺夫。自打俩人结婚后,祁总又一步步做了房地产老板,赶的时候好,楼盘一片片都竖起来。本来华支书和祁总种地盖房,车走车路、马走马路,不想这几年楼市萎靡,作为一个不停寻找机会的生意人,祁总也看中砒砂岩上种苹果,果园开的接了天,于是,种地能手华生明,迎来了一个挑战者。

祁总是个房产商,有钱,家里盖个硕大的庄园,还雇了个羊倌,养了上千只羊,家里光冰箱都有十八个,让他骄傲的还有他的血缘,据说是此地一个王爷的血脉,在他家院子中心,还供着以彩色绸带点缀的长矛,他的一个表姐告诉我,它象征着这里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每逢蒙族节日,男女老少都是亮闪闪的盛装,唱起悠扬的蒙古长调,想起曾经的辉煌。看着祁总家的规矩,我突然明白,华生明是蒙古人中的平民,祁总是蒙人中的贵族。

而平民和贵族到一个起跑线,都来种苹果,乡里为了发展,每年都要搞一次大赛,在所有种苹果的人家,挑选苹果王,看谁家种的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去年评比苹果王,是由过去乡里的老书记王四棉夺了冠,今年,老书记的合作社里苹果更是长的喜人,而老书记毕竟是老书记,他知道比赛的意义就是让大家齐头并进,于是,宣布今年给别人鼓掌,自己不参赛了。于是,这冠军就是华家和祁家来争。华家是人多心齐,祁总是读书多,上网多,有知识。春天,苹果开花时,来了一场倒春寒,那天晚上,气温在零下,祁总招呼人在果园里燃起柴火,烟雾腾腾笼罩着果园,一夜,苹果花毫发无伤;而华生明没想到这一招,最终有的花朵受伤,到秋天,影响了果子的均匀和产量,最终,在苹果王大赛上也丢了冠军。

丢了冠,华生明心里有点忽忽若失,但再想想,今年还是个丰收年,苹果卖的不错,村里又有几户人家准备在砒砂岩上种苹果,大家的日子都水涨船高,再说了,原来一下雨沟里的河都浑浊不堪,有了沙棘、有了苹果,沟里的水清澈见底,流到黄河,再也不祸害下游了,当了多年干部,华生明是个有大局观的人,想想,深觉宽慰。

暖水的秋天,苹果熟了,华生明和祁总家都来了不少远近的亲戚,帮忙摘苹果,装苹果、运苹果;阳光把无边无际的果园染成金色,挑选苹果的女人们唱起悠远的蒙古长调,天地间涵盖着一种深沉而又有些浪漫的气息。华生明觉得照这几年苹果卖的势头,再过几年,就可以给儿女们进城买房子,到那时候,就可以享点清福了。祁总的气势比较大,他的愿望就是不停地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财富。而郝美的愿望呢?每天都有活干,日日都是好日子。

暖水,黄河流过的地方,五颜六色的砒砂岩伸向远方,金色的沙棘、紫红的苹果也种向远方,这是人类与环境在交融与较量;当你知道黄河清、天下宁成了今天的现实,你可知道,晋陕蒙交界,有一地叫暖水,这里的故事,连着那一条大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父与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