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俊寅
周俊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牙牙学语《敲大鼓 吹长号》教学活动反思

(2012-06-02 15:18:22)
标签:

杂谈

                            活动名称:《敲大鼓  吹长号》
                      内容选自:牙牙学语第一册
                      授课时间:2012/5/13 ,5/20
                      授课地点:北京
                      活动设计:丹尼
                      授课教师:丹尼
                      授课对象:3岁多  小班幼儿
 
                   《敲大鼓  吹长号》 是一首歌谣,更是一首游戏儿歌。篇幅较短,内容简单、节奏明显,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能边念、边唱、边玩,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这个活动的重点就是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体验儿歌内容带来的乐趣。儿歌尽管简单,但若要掌握好儿歌的节奏和韵律还是有一定难度,
           整个活动过程前,制定的目标把握的很准,孩子可以很顺利的在活动中步步为营。活动中,孩子们还是乐意学习儿歌、玩儿歌游戏的。但是,纵观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并没有预想中那么高涨。与我在很多环节上的处理不够放开手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游戏中的某些环节没有 起来:还可以做的更好~
 
                  儿歌内容:
               敲大鼓,吹长号。
               我要当兵学放炮,
              一、二、三,快卧倒。
               大炮炸不着,兹,砰!
 
         活动不足:
         (一)幼儿年龄不统一,活动前无法知晓幼儿具体的年龄。
              第一次活动的对象无法确定具体的年龄,对于我们设计活动,定位目标特别难把握。年龄太大,内容简单,活动过程失去正常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效果,因此在预设目标时,我把活动定位在3岁小班幼儿年龄段上。活动内容设计上,很容易挑起幼儿生活经验的共鸣,部分环节设计的还是过难,在活动中途即兴的降低难度,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活动前幼儿情绪调动不够

 

          因为我的课是下半场开始,本来孩子们在活动前等待时间长了就容易疲倦,所以最初的导入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开始,我选择了谈话形式,从幼儿看图再模仿开始活动,如果跟着预先设计的我是一个兵的音乐做律动进入活动室,再进行“单元儿歌主体的游戏,可能孩子们的情绪就会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自然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精神铺垫。

 

        (三)二次教学中的美术游戏“涂鸦打击坏人”的环节违背幼儿年龄特点。

           此次参与活动的幼儿因为年龄在2岁半到3岁半之间,所以预先设计的美术涂鸦环节,显然过难。而这个活动又是整合的一个亮点所在,因此。活动中即兴更改目标和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涂鸦该成了用报纸投机。却发现效果一般,尽管孩子们玩的尽兴,却无法达到这个环节的目地,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活动优点:

       

1、活动事先的准备工作很充分,教具、头饰、课件都提前准备就绪,尤其是音乐器材,服装更是得到前同事的资源配合准备的。活动的准备其中还包括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

 

 

2、活动中理解故事部分,我的提问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充分理解故事。很清楚在主题儿歌挂图故事教育活动的环节中幼儿应该掌握什么、能掌握什么?

 

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整个活动中我和幼儿都完全沉浸在士兵开炮打敌人的气氛中。从导入部分就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原则,通过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等方式感受士兵和敌人的特性,直接引出活动的主题。随后,教师带着幼儿模仿,表演,然后说一说,玩 一玩,让2岁多的幼儿能够跟着老师步步为营的法宝,就是充分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游戏为主,不要以教孩子为目的,《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要时时刻刻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的语言氛围,对于小班自控能力差的幼儿,此种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接着是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儿歌。活动中形式的变化多样,能很好的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4, 幼儿和教师一起用报纸制作大炮并穿上士兵服装,感受当兵的感觉,把活动推向了高潮,也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儿歌情景的快乐,很好的达到了活动目标。

 

附教案:

 

  

                             儿歌教学《敲大鼓 吹长号》活动教案

 

 

第一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知识引导幼儿看儿歌动画,参与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儿歌意思;

          技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喜欢儿歌并乐于参与游戏;

          情感:培养幼儿感知汉语儿歌节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大兵的、坏人图片各3张; 床单一张;儿歌光盘1张 音乐《单簧管波尔卡》;音响,

           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1问候打招呼出示不同的士兵的照片

2音乐游戏:《猜猜谁是大兵》

 教师准备一个床单,让幼儿自己回忆谈话环节中对大兵动作的印象,在音乐的情景变换中表演大兵和坏人,让其他幼儿猜;

3看动画《敲大鼓 吹长号》

4儿歌律动 

5亲子主游戏

 每组家庭跟随教师一起来玩儿歌的主游戏,用身体摆出大炮,跟随儿歌内同进行 游戏;

6 音乐节奏游戏 

  家长及幼儿面对面坐着,听儿歌打节奏;

  出示儿歌图谱,教师与助教先示范用乐器跟随图谱,一边念儿歌,一边打节奏,充分培养幼儿感知儿歌的语感节奏。

 

 

 

第二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知识: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儿歌节奏,能尝试的念出唱歌;

技能: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情感:激发幼儿大胆愉快的与同伴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同样形状的报纸 30张,纸团20个;老虎玩偶一个;怪物头饰一个;小士兵服装;彩笔若干;

          贴有怪物图片的箱子一个;

环境准备:圆圈地线

活动过程:

1操作游戏:制做大炮

      教师出示报纸,示范报纸的操作用途。先提问:报纸上有什么?谁在家读报纸?看过的报纸可以做什么?

      再介绍报纸不同玩法,家长及幼儿用报纸,揉成纸团,折成长条,教师边念儿歌幼儿边制作,当教师念到最后一句时,幼儿用报纸投教师扮演的怪物————扔老虎玩偶——-投篮筐

2美术游戏:坏人

出示挂图,教师借助挂图讲故事,带领幼儿进入故事情景,熟悉故事的人物和事件,为幼儿进行下一步活动埋下伏笔;

家长与幼儿玩主游戏,当念到最后一句时,幼儿与家长将彩笔绘画出圆形以外的不同形状覆盖在挂图上。(游戏难度过大,教学现场改为让幼儿用报纸投击教师已经画好的坏人。)

3表演游戏:

教师提供幼儿5件士兵的衣服,当教师念儿歌时,幼儿需要快速的穿上衣服,随后幼儿跟随教师一同走线,教师播放音乐时,幼儿模仿教师表演大兵,并能力独立创编出新的动作。

4结尾:

幼儿穿上士兵的衣服,在巡逻兵的音乐下,学习大兵走路的样子走出教室;

 

 

     当通知我去进行这次语言活动时,我马上想到了牙牙学语。因为它没有设计好的教案,我可以自由大胆的发挥,哪怕不尽人意也是一次尝试和学习。这么简单的儿歌,要进行2次教学活动,我想到了整合。

      我的助教搭档看过教案后,好奇的问,这不是语言活动吧?当拿到一个活动,先不考虑它到底是语言的还是科学的,还是音乐的。而是考虑它用什么形式进行或在什么情景中进行更适合。整合就是将孩子的需要化作一个活动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淡化自己的行为目标。无论是学科的整合还是一日活动的整合,都是将不同类型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

   陶行知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我们应该寻找和营造与生活情境相一致的教育环境。通过一个儿歌,我想目的绝不是让孩子只能念儿歌为目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