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期的《曙光报》 (一)

(2017-04-30 09:52:37)
标签:

回忆录

往事追忆

后期的《曙光报》

(一)

《曙光报》于19393月创刊,初为油印,194011月改为铅印。 自创刊至1943115日报社的地下党组织被破坏,6月改换领导,这一段时间如果可以说是“前期”,那么,19436月以后,可以说是“后期”了。后期开始的一段时间, 编辑工作仍由原来的原班人员负责,后来才陆续离开,改由新人接任,因此这一段可以说是“过渡时期”。关于报社前期情况,有关同志已撰文披露于《广西文史资料》。现在我写的是后期中的一段情况,以飧关心报社的社会人士。

我是19445月至19456月担任《曙光报》总编辑的。我到任前对报社的情况毫不了解,和社长李兴也不认识,因为我在外省读书,回到广西才两年,又是在桂林工作。记得是1944年的3月, 有一天我在中学时的数学老师(也是中山大学的学长)韦容生征求我的意见,说:南宁有个《曙光报》要找一个总编辑,按十六集团军中校待遇,主要工作是每周写社论46篇,问我愿不愿意去。我读中学时即很崇拜邹韬奋,想做个报人,所以经考虑后过了两天便去答允他了。

我到了南宁,找到了报社。社址是一座四方形的不很大的二层旧楼房,地处于城区东南的边缘,附近一带绿荫掩映,没有居民房屋,颇为幽静、洁净(该址即今广西区人民医院在植物路的侧门旁边)。我见了李兴,第二天他便带我到十六集团军总部去拜会参谋长肖兆鹏,算是报到(当时司令夏威不在南宁)。

报社的设备是很简陋的,除了上面说的二层旧楼房作为营业、工作兼宿舍的地方外,后面只有一座简易的厂房作为排字车间和印刷车间。印刷车间只有一部四开的平板印机,是用手摇的。报社的全部家当便是这些──贫穷、落后,当时中国的报纸很多都是这样的。

《曙光报》虽是十六集团的机关报,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军事特色,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报纸。当时战事紧张,集团军总部对报社实际无暇顾及,日常事务,均由社长李兴处理。李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办报是他的本行,但此人官瘾大,挂了个十六集团军总部上校秘书的官衔,得意洋洋,一天到晚往外跑,热衷于走上层路线,不把心思放在办报上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报纸办得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部一班人。

《曙光报》编辑部的成员都是从下层来的,不是从上面派来。在19445月到19456月这一段时间中,先后担任过编辑的有:严杰人、林宾、林嘉贤、 郑松允、李韶端、刘显启等。记者有李水明、张儒。此外还有校对、收电员、译电员。他们中有些是进步的,有些虽不能说是进步,但在坚持抗日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2030岁的青年,工作热情,有朝气。

由于经费困难,工作人员的待遇都很微薄。总编辑的工资每月是两担半粗粮;编辑是两担粗粮,其他人员的待遇就更低了。但工作量却不轻,编辑(总编辑除外)经常设三人,有时甚至只有二人,负责四个版的编辑工作。总编辑则每天都要写社论,看新闻稿件、资料。那时的报纸有个规矩,每天都必须要有社论,否则似乎就不算报纸。这在时局发展、有重大问题出现时还好办,在时局平静又没有大问题出现时硬要挤出一篇社论来,这就难为总编辑了。

                  此文为我父亲的遗作,写于19898

后期的《曙光报》 <wbr>(一)

父亲在工作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