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纪念(摄于1977年秋)
十年寒窗苦,一朝高考时。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大幕。全社会用祝福和关爱为考生护航,爱心与温暖无处不在。看着莘莘学子青春朝气的身影,不禁回想起:那年,我高考的日子。
1977年秋天,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此时的我,正在陈西大队务农。消息传来,整个知青点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激动万分,连夜制定计划,积极报名参加。大家都想抓住这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时,复习资料依靠课本,试卷稀少,正好南宁二中校刊《万山红》上有高考的复习题,因而十分抢手,犹如雪中送炭,帮了我的大忙。白天,我带着《万山红》和课本坚持参加生产队的各项劳动,中午休息时,社员们去打理自留地,我就地找个阴凉地方静静看书,记忆知识要点;平常有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学习高手罗孚同学;晚上不外出,在宿舍复习到深夜。虽然,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化课学习不系统、不扎实、底子薄,但是,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我记住了不少知识,逐渐找回了感觉,增强了信心。可以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南宁二中领导十分关心知青的高考问题,利用休息日特意派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到陈西大队给我们授课。上课地点在生产队的仓库,此地光线昏暗,黑板很小,桌椅简陋;一帮知青进去后,更显得空间狭窄。两位老师风尘仆仆,顾不上喝水,讲起课来一清二楚,重点突出,总结到位;知青们边听边记,不时向老师提问,觉得老师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听师一节课,胜读十年书!
临考前两天,我才匆匆回到家里。父母工作很忙,他们给我讲了注意事项后就照常上班了。高考事宜我自己负责,提前出发乘公交车参加考试;中午不回家,就近午餐后在考生休息室里抓紧时间复习下一科。
第一科语文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题目出得太好了!我觉得十分亲切,有话可说。根据亲身经历和日记,我写了一年来在陈西大队务农生活的几个难忘片段,自我感觉文章的中心突出,有抒情、有议论,语言流畅。当天晚上我计划复习数学,重点看几道老师指定的例题。可是突然间感觉头晕恶心,为了保证身体不疲劳,不影响明天的考试,我干脆什么都不看,早早就休息了。
第二天清晨,我起床后感觉好了些。为了预防在考场中呕吐我自带了口盅,父亲不放心就一路送我到车站。开考后我浏览数学卷,发现有两道计算题跟课本上的差不多,要是我昨晚认真看看就好了。可是时间紧迫,后悔也没有用,只有面对现实,懂多少做多少了。
改卷结束后没有公布高考分数,更不能查分,我至今也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到底是多少?凭感觉是数学考得最差,其他科还行。高考结束后,我就回到陈西大队劳动了,没有四处托人拉关系打听消息。不久,我接到招生办公室的通知参加第一批体检,又陆续有几所学校打来电话征求意见想录取我,经过和父母商量,反复考虑、权衡,我最终选择了南师。1977年的秋天,全国恢复高考报名的考生达到570万,仅有27.8万人被录取,我能一次考上到南师读书也算是不错的结局,理应好好珍惜。
我从高考复习中体会到:一个人的天资好比一块田地,虽有贫瘠与肥沃的差异,但以科学的方法辛勤耕耘,总会拥有收获的季节。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帮了自己的大忙。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坚持自学,保持平常心,好运自然来。
同时,我也羡慕现在的学生: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既是受益者,又是实践者。今天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更应该发奋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