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似可理解为“最西的疆域”。此说最早见绪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
清初有了“新疆”一词。乾隆二十二年后,清朝相继平定了准噶尔部、回部叛乱,始设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等进行管理,于是,西域统一于清朝。
在世人眼里,新疆是荒蛮的边陲,寸草不生,大多是游牧民族的牧放地,空旷、辽远,甚至有点凄凉。那里往往又和边防军人联系在一起,他们常年守卫着那些无人涉足的地域,充满了神秘和魅力,演绎着传奇的屯垦戍边的故事。
孤独的边境上往往有美的存在。
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6000余公里的边境线像一把张弓守护着祖国的安宁。边境线上的驻守点又多是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地方。但大自然不是一味的偏袒,在那里留下了绚丽的风光,越是边远的地方就越有美丽的风景,而那种风景往往又是孤傲的,你不去看它,它也不希望你去看它。
大美西陲
西陲今无战事
荒原的碑亭
平定准噶尔勒銘碑亭
平定准噶尔部是当时清朝康熙皇帝亲征的。这场战争很重要,如果不取胜可能造成新疆以及周边大片区域的分裂。康熙真是个不错的皇帝,收回了台湾,西平准噶尔部,北驱老毛子。
平定准噶尔勒銘碑,亦名“平定准噶尔勒銘格登山之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春。该石碑高2.95米,宽0.83米,厚0.27米。
“格登”是蒙古语“凸起的后脑骨”之意。格登山之役是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上层贵族叛乱活动的最后决胜地。乾隆二十年,清军进军伊犁,讨伐达瓦齐,达瓦齐退守格登山负隅顽抗。清军派出阿玉锡等“三巴图鲁”率二十二位勇士,夜袭达瓦齐大营。达瓦齐南越天山逃到乌什,被乌什阿奇木伯克霍吉斯擒献清军。为纪念这次战功,乾隆皇帝亲撰碑文并勒石格登山。
平定准噶尔勒銘碑迄今已二百余年,经过百余年的风雪侵蚀,风云变幻,格登碑仍昂然挺立,昭示着祖国的版图的完整统一。
眺
望
中哈边境上的哈萨克斯坦村庄
那连绵不断的雪山,原本是我们的土地。
中哈边界有两片主要的争议区,北段的擦汗鄂博和南段的阿拉山口附近。擦汗鄂博争议区,20世纪30年代为苏联所实际控制。在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附近,划界时,哈萨克斯坦只将其控制的30%部分争议区移交给中国,另外剩下的70%未交给中国。
其实中国与原苏联各共和国的边界问题,其最根本的原由就是清末与沙俄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遗留下的比较不明确的地方。塔吉克原来被沙俄吞并后,清朝期间侵入我国,120年前左宗棠抬棺率兵收复整个新疆,清朝和沙俄签定边界协议,按协议是山口往南的垂直直线划线,后来 沙俄在原有割地基础上又侵占中国新疆2.8万平方公里,一直不还。十月革命后,列宁有心归还所有不平等条约中侵占的一切中国领土,但由于各种原因此愿未能达成。
看着远方的雪山,心情有点惆怅。
目前在西北边界谈判中争取回来的土地包括:中国在与哈萨克斯坦的谈判中取得大约1300平方公里,中国在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谈判中取得大约1200平方公里,中国在与塔吉克斯坦的谈判中取得大约1200平方公里。
隐约看到的那条铁丝网就是中哈边界线
中哈边境松拜边防哨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