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静海寺,南京人是熟悉的,因为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古刹。寺位于卢龙山麓,“卢龙”之名来自晋元帝,明初改名为狮子山。此山实测周围是130公尺,高36丈,跨越城内外,可谓山不在高,有龙则灵。静海寺便依山建于兴中门外,时在明朝永乐中叶。由于狮子山濒临长江,形势险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抗金名臣虞元文就曾三宿其下,留下了“三宿岩”的古迹。永乐十四年更在此山建天妃宫,这座宫殿宏丽,廊庑绘海中灵迹,惊风骇浪,气概万千。更有玉泉阁,可登临纵览大江东去,浩浩荡荡,衬以青山隐隐,风帆历历,景致极佳!历代诗人如王安石等都留有题咏,康熙题诗的石刻一直完好。清朝名诗人陈文述的一首七律云:“渔洋形胜古卢龙,莽莽青连一万重。辽海秋寒骄苜蓿,秣陵春雨长芙蓉。江南地僻惊千里,塞北山多借一峰。我向白狼河上望,苍然云气满居庸。”此诗把江南和塞北的山河联紧起来,可见形势是很雄壮的,沧桑历劫,直到抗战前后,这些胜迹仍有遗址可寻。
寺名“静海”是永乐皇帝以海外平服,四方无事,勅赐此名的,郑和下西洋时曾于此寺祭海神。但是谁又想到这处静海寺后来竟成为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之处。
根据史书记载: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以清朝媾和大臣耆英、伊里布、牛鑑等为一方,以英使濮鼎查为一方,齐会于静海寺。这是在英国炮舰轰击下关,兵临城下的所谓议和。腐败无能的清廷代表耆英,在洋兵洋将的威胁下,从南京城里来到静海寺,只能在濮鼎查拟好的条约文书上画押。
第三天,即二十一日,濮鼎查及其随员们耀武扬威地从仪凤门(即中兴门)进了城,行台设在上江考棚。耆英卑躬屈膝,竟向侵略者鸣炮致敬,大开其满汉全席。英将莫礼逊以胜利者的姿态,还在宴会上大谈英舰进犯南京的经过。据说,他们本来是不敢深入长江的,曾派了奸细沿江侦探了七次,对水流缓速、深浅、港汊、险隘等处都作了纤细的调查,并侦悉清兵的江防薄弱,这些英国间谍如入无人之境。英国的兵船得以绕过吴淞口,沿江西上,是经过长期策划的,莫礼逊当时就夸口说,他们要征服“长江天堑”。
可是,清朝的大臣如耆英之流,还很奇怪洋人为何如此熟悉“长江天堑”,他更奇怪莫礼逊这帮西夷竟精通汉语。闭关自守的天朝,从此就产生了“恐夷症”,而外国侵略者也就得寸进尺,在中华大地上为所欲为了。
时间虽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而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却留有历史的印证,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难忘国耻。
郑和纪念堂
潮音阁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议约场景复原
戏
台
鼓
楼
静海寺旧址
仪凤门(兴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