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标签:
《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旧居 |
分类: 博物揽胜 |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四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是陈独秀旧居,在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是—所青砖灰瓦的小院子。从—幅上世纪20年代的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个地方就在当时北大三院(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在地)区域之中,现在的大门仍与当时的门一样,只是修整一新。
一进大门,—张巨大的《新青年》杂志封面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院子三间南房是陈独秀旧居,他1917年至1920年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住在这里,三间北房则是他任主撰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院内中间有—个雕着荷花和金鱼图案的大鱼缸,西侧的墙壁上是—幅再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一起讨论时场景的壁雕。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攻击,对中国民众进行思想上的启蒙,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风暴。1916年,陈独秀来北京大学任教,同时也将《新青年》杂志社由上海迁到北京,当时《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就设在他自己的住处。包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在内的众多新派学者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学与《新青年》形成了“一校一刊”的结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所以,这个小院不仅是名人旧居,更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旧址,是见证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历史遗存。
现在北房中是《历史上的<</span>新青年>》专题展,集中展示《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体现《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突出作用,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时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首次展出,使观众了解和感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初心和使命。1920年9月至1926年7月间《新青年》刊登的200余篇马克思、列宁著作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在这里首次以仿真的形式集中展示,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
南房推出《陈独秀在北京》专题展,介绍陈独秀的基本生平及在京期间的主要活动与历史作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马灯、茶壶、毛笔、公文包等部分道具,也在展室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