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王府大街

标签:
王府大街首都剧场东城区少年厅商务印书馆老舍故居 |
分类: 京城巡踪 |
现在王府井大街北起东四西大街,南至东长安街,是条古老的大街,早在辽、金时代,它还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后,人烟才逐渐稠密。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这片地方被称为“丁字街”,明成祖时在街上建了十个王府,改称十王府街。清代废十王,改称王府街或王府大街,清依明制,也在此街上建王府,其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豫王多铎府邸最大,如今的协和医院就是其中一部分,故清代多称此街为“王府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重新厘定地名,因街的南端有一甜水井,故与王府合称,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1913年末袁世凯曾把民国政府政治顾问苏格兰人莫理逊居住的王府井大街命名为莫理逊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把这条街划分为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称王府井,—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1965年八面槽并入王府大街,南段称王府井大街,1965年两街合并统称王府井大街。在那特殊年代,—度被称为人民路。
当年王府井大街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我—直在东城居住和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前,经常会去那里游逛购物,大街两侧的建筑和店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说说王府井大街的北段,也就是从东四西大街至灯市口西街,这段曾被称为王府大街,街上店铺不多,只有路东的几座建筑值得—提。
首先是建于1955年的首都剧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所在地,整个建筑外观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2016年首都剧场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上世纪50年代末,父亲带我到首都剧场看了人艺演出的《带枪的人》,刁光覃在剧中演列宁,只见他从楼梯上疾步走下来,单手叉腰、下额微微往前倾地一站,还未张口说话,剧场里便响起掌声。我还跟父亲在那里看过《智取威虎山》,童超、童弟兄弟分演杨子荣、少剑波,郑榕演坐山雕,英若诚演定河道人,黄宗洛演八大金刚之—,惊险的剧情和他们出色的表演看得我目不转睛。二十多年后,我从北大荒返回北京,父亲从武汉到京出差,我请父亲到首都剧场看了空政文工团演出的话剧《九—三事件》,似乎又回到童年时代。之后,唯——次进入首都剧场是2016年,参观了位于剧场四楼的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了解中国的百年戏剧史。
与首都剧场隔着小鹁鸽胡同的一组建筑群曾是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基督教救世军在中国的总部所在地,称为救世军中央堂。是为纪念救世军创始人卜威廉大将而建,也被称为卜威廉纪念堂。这组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它的北部是会堂,屋顶为仿歇山顶式样,南部是办公楼屋顶上有一座三重檐攒尖顶钟楼。上世纪60年代,北部的会堂为东城区少年厅,有600个坐位的小剧场成为少年儿童文艺演出的场所,有一次,我还和同学一起在里面表演过相声。1997年改为金帆音乐厅至今。
再往南走过大鹁鸽胡同就是1956年建成的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大楼,1970年交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使用。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至北京,曾出版中国第一部近代辞书--《辞源》。我的侄女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考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并参与了《辞源》修订版的编辑工作。引起我兴趣的是大楼临街面开设的涵芬搂书店和灿然书屋,分别以出售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为主,兼营其他社会科学类图书,我去王府井大街,只要有空儿总要去这两家书店转转。
接着不远就到了灯市口西街,路口西南角有家东华饭店。大约是1988年左右,单位领导要招待客人,让我去东华饭店订餐,这是我第—次参加公务宴请活动,也不知如何订餐,便按饭店的建议,按每人30元的标准订餐。事后,领导和客人都很满意,饭桌上谈的事情也得到圆滿解决,我总算松了—口气。
东华饭店斜对面的丰富胡同19 号是老舍故居,那是一个普通的小四合院,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他在那里居住了16年,写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部作品。我曾去故居参观,故居里有家书店,除了出售老舍作品外,还有许多介绍北京风土人情的图书,书店门口上方写着:“您知道老北京的故事吗,请到这里来” ,主题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