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内菜市场琐记

(2022-06-29 10:10:34)
标签:

朝内菜市场

分类: 人生记忆

                               朝内菜市场琐记

1953年开业的朝内菜市场初期称朝内市场,在东四到朝内小街之间路南,其前身是老北京早年的批发市场“糖市”,每年腊月廿三祭灶前,朝阳门大街两边摆满了卖糖瓜的货摊。解放后拓宽马路时,政府在万历桥胡同附近盖了大棚,街旁的小商小贩结束雨来散的生活,被集中到的大棚里各设摊档,逐渐发展成了大菜市场。

朝内菜市场琐记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家住在东直门北小街,小街口有10路(后来的24路)公交车通到朝内小街站,母亲在假日或年节前夕常带我—起去朝内菜市场买些新鲜东西,那时买东西都是自带包装,我们除了拿着菜篮子,还带着网兜、饭盒、广口玻璃瓶等。80年代,我工作单位在灯市口,有时下班回家也顺路去菜市场采买,因此,当时购物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当时的朝内菜市场分前后两个货场,进入大门,前面的货场不大,柜台东西两侧而立,柜台上方都是绘制的商品广告,让人远远望去就知道柜台里卖什么。柜台一侧卖油盐酱醋等调料,还卖鸡蛋,那时的鸡蛋是冷冻的,存放时间很长,难免有坏蛋,所以柜台上都备有一个灯箱,用于查验坏蛋,发现放在灯箱上的鸡蛋有发黑的,就要捡出来放在一边。另一侧卖糕点、烟酒、罐头之类,中间岛形柜台主要经营糖果,那时—度有高级点心和高级糖不要票,但价位要高出不少。

朝内菜市场琐记

走过前面货场,穿过一道门是—个更大的货场,那是菜市场的核心区,供应各类肉食、蔬菜。货场迎面墙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耀眼夺目。货场中间是一个条型柜台,在柜台中央高高的架子上码着各种颜色、档次不同的新鲜蔬菜,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菜的种类更多,员工们用芹菜摆放成花枝、花叶,用各种心里美萝卜,白萝卜刻成朵朵鲜花,形成一条多彩的蔬菜墙。看起来十分丰富,尝心悦目,可惜的是其中不少摆放的蔬菜瓜果并不对外出售,只是为了给节日的北京增添喜庆的气氛。

朝内菜市场琐记

在菜架下面的白磁砖柜台上才是当天要卖的蔬菜,柜台前有几位售货员同时接待顾客,每人出售的蔬菜都是一样的,一般会有五、六样,毎人面前都会排着等待买菜的长队,菜是不充许自己挑选的,只能按顾客报出的品种和重量,由售货员拿,用杆称或台称称好,放在顾客的菜篮子里。有一年大年卅下午,单位提前放假,我便走进朝内菜市场想买点新鲜菜,谁知不少从南方运来的菜禁不住北方的寒凉,在路上就冻了,但也挡不住市民的热情,柜台前仍然排着长队,我排了半个多小时,买了四个冻西红柿,两根冻黄瓜,所好北方产的韭菜沒冻,还新鲜,买了半斤,准备和大白菜和在一起包饺子。

朝内菜市场琐记

后货场靠墙的—溜白瓷砖柜台,有的是卖猪肉的,—排白条猪挂滿了肉杠子,柜台前售货员系着皮围裙,穿着高筒胶鞋,手操大刀—刀准,那时买肉要凭票,谁都愿意买稍肥一点的,好炼油吃。

朝内菜市场琐记

还有柜台是卖鱼的,平时以卖带鱼为主,还要凭本。到80年代后期开始有鲜鱼供应,售货员称好了鱼,用马莲穿过鱼头,让顾客提着回家。

朝内菜市场琐记

也有柜台卖活鸡,并代客宰鸡,柜台上方挂滿了白白淨凈的肥鸡肥鸭

朝内菜市场琐记

朝内菜市场内整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夏天,大门外也摆满了柜台,蔬菜水果到处都是。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前夕,人们不顾天气寒冷,—大早就赶到菜市场门口,一开门,便蜂拥着冲向自己采买目标的柜台。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1991年,朝内菜市场被拆除,改建为协和百货,后又变身写字楼。1998年朝内菜市场重建,与奥士凯物美合作以超市的新面貌落户东四十字路口东北角。

朝内菜市场琐记

文中照片除最后—张外,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