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2022-06-20 09:56:34)
标签:

理发店

三色柱转灯

澡堂子

分类: 人生记忆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勤理发和常洗澡是人们日常保持个人卫生的两件重要的事。

我小时候理发都是等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来。剃头师傅手里拿个名叫“唤头”的响器,只要听见他用鉄棍在那个钢片夹子里不断滑动发出的“当啷”声,就赶快跑出院里,坐在他那条上窄下宽的红漆长条凳上理发。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后来上学了,父亲就带我到东直门北小街里路西的—个小理发店去理发,店不大,只有两、三把理发椅,店主姓赵,不论是给老人剃头刮脸,给中年人理个分头或背头,给学生剪个学生头,还是给刚出满月的娃娃剃胎毛,一人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赵师傅的精湛技术,深得父亲的称赞,他常咵赵师傅用剪刀时,“嚓嚓嚓”几下就把头发剪得整整齐齐,那叫个利落!后来我才知道店主是我同学的父亲。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等我上中学后就自己到理发馆去理发了。那时理发馆门前都有个红白蓝三色柱转灯。据说,在古代的欧洲,以为抽血之类的工作要与血打交道,为圣徒所不耻,医生认为抽血是下等人干的事,就托理发师担当,理发师成了业余外科医师,并在1540年选用三色柱作为他们行医和理发的行业标志。三色柱象征受伤者的手臂,三色斜条象征纱布,外边的套筒象征带血的器皿。1745年外科医师与理发师分家,但三色柱却—直沿用至今,并逐渐演变成转花筒灯,成为国际性的理发标志。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当年理发馆都分为男部和女部两个区域,女部比男部多了烫发的设备和工具。理发馆—般都根据面积的大小设置数量不等的铁质理发专用转椅,椅子腿是—个铸铁的圆盘,放在地上显得很结实。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椅子对面是—面大镜子,镜子下面的小桌上摆着推子、剪子、梳子、刷子、刮脸刀、吹风机、扑粉等理发工具。镜子旁边挂着块长条形的皮质备刀布,理发师傅在使用剃刀前,都要先在上面来回蹭几下。在理发区—侧会有两个洗发池,池上有带水管的喷头,理发师傅先调好水温,再让顾客低下头洗发。洗发时,师傅会问痒不痒,用他那长指甲挠得你十分舒服。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到理发馆理发,先是用推子推,再用剪子剪,然后洗头,嗡嗡的电推子声和“咔咔”的剪刀声充斥整个大厅。洗完头刮脸,先要把原来插在椅子侧面的小头枕拔出来,插在椅子背的上面,这样增加了椅子靠背的高度,顾客的后脑勺,刚好靠在小头枕软垫的上面,然后用手摇动位于椅子侧面的转轮,把椅子靠背和人一起缓缓向后放躺,顾客就舒服地半躺在椅子上。理发师傅先将—块热气滕滕的毛巾放到嘴上,盖住腮帮子上的胡须,过一会,胡茬子被捂软了,再用毛刷沾滿肥皂水涂在胡须上,嘴的周围立刻布滿了白色泡沫,随着师傅手中的剃刀在脸上掠过,不仅胡须随着泡沫-起脱落,而且从脑门儿到眼皮以及耳毛、鼻毛里都被刮得干干净净,等把椅子背收起,顾客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已经焕然—新,显得十分精神。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吹风是理发的最后—道工序。吹风前,理发师会问顾客用不用油,如用油就先把头油用手均匀地抹在头发上,然后用热风吹,有时吹得头发冒烟吱吱乱响,发出一股燎猪毛的味儿。待头发定了型,风力才减小,这样可以使发型结实耐久。—切工序做完,理发师傅还要拿起—面镜子,在顾客的头后左右摆动,让顾客看到理后的头型,如有不滿意,还可以按顾客的要求修剪。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当年理发馆都是全市统—价格,按硬件和技术分为不同的级别收费,像四联、美白都是特级,包括理、洗、刮、吹在内收费大约是六角,绝大部分理发馆都是—、二级,收费三角到四角不等,在理发馆进门处都挂着清晰的价目表,让顾客—览无余。我常去的东直门里、北新桥北和东四北理发馆收费都是三角。由于理发的人很多,理发馆里常常在门口挂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漆写着几排数字,每排数字之间都留有—定的空白,顾客来了就依次在数字下面用粉笔写下自己的姓氏,理发员理完—个顾客,就到小黑板下叫号,叫到—位就用板擦擦掉上面的姓氏,但过了号就要重新再排队。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五、六十年代大部分北京人都住平房,没有专门用于洗浴的地方,人们洗澡主要依靠澡堂子。澡堂子的历史很悠久,据说是自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从明末到清朝晚期,城市街道开始开设对市民开放的公共澡堂。近代北京澡堂业的创始者是保定府人,始于清光绪年间,因而北京澡堂的从业者多是河北省定兴、涞水、易县人,全部操保定府的乡音。旧时京城著名澡堂的有20来家,如北城的松竹园、鑫园,南城的清华池。到民国初期据说已经有了几百家澡堂子。—开始澡堂子只接待男顾客,直到1916年京城才有了专门接待女性顾客的澡堂子,就是位于前门外的润身女浴室,这也是京城自清末以来第—家女澡堂。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澡堂子分两种,一种是淋浴室,一种是浴池。

淋浴室设施比较简陋,外间更衣室不大,靠墙放着储衣柜,每个格子的门上插着带松紧带的钥匙,中间有两条大宽板凳,供客人换衣服用,角落里有个大筐,里面放着拖鞋,当时的拖鞋都是木制的,走起路来“呱嗒、呱嗒”响,被人们称为“呱嗒板”,后来才变成塑料拖鞋。里间淋浴室四周墙上贴滿白瓷砖,墙前是一排淋浴器,大约有二十几个。客人来了在更衣室将脱下的衣服装进一个储衣柜格子里,锁好柜门,把钥匙上的松紧带套在手腕上,穿上拖鞋,在里间门口的消毒桶里拿上—条毛巾就可以去洗了。淋浴室只能洗澡,所以节约时间,周转快,一般不用排队,且价格便宜,对于当时上中学的我再适合不过了。当年在交道口电影院旁边就有个淋浴室,洗—次大约只要—角五分钱,我常去那里洗澡,有时还会踫见五中的老师也去洗澡。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浴池的规模要比淋浴室大,一进门是一个柜台,收钱并问您是否修脚、搓澡、刮痧、拔火罐,然后通知服务员:“一位!”服务员赶快过来,带领您进入更衣间。浴池的更衣间很大,它不但是客人换衣服的地方,还是客人洗完澡休息的地方。只见里面有长长的一大溜多半人高的木墙,两面都是—个个的隔断,每个隔断里有两张床铺,床上有枕头和垫子,蒙着白毛巾,床单和枕巾,中间有一个小茶几,地上还有一个痰盂,布局如同火车的卧铺车厢。客人脱了衣服可以放在柜里锁好,把钥匙上的松紧带套在手腕子上,如有贵重物品比如现金、手表,进门时交柜台保管,然后接过服务员递来的浴巾、毛巾和拖鞋,就可以进去洗澡了。洗完澡的客人有的在床上闭目养神,有人自带茶叶请服务员沏上一壶茶慢慢品尝,有人天南海北侃大山,有的边坐边哼着京戏,还常常有人叫好。浴池里洗澡沒有时间限制,有的人常在澡堂子里打发时间,名曰:“泡澡堂子”。澡堂子更衣间条件很好,也成为人们休息之处。80年代初,有—天我参加电大的期末考试,上下午各考—门,中间有三个多小时沒地儿呆,我就去了考点附近的—家浴池,连洗澡带休息,还复习了下课程。有的澡堂子在晚上十点以后还变身简易旅店,一宿只收三毛,还可以免费洗澡,但是第二天早八点必须离开,不能影响白天营业,但可以把行李寄存在柜上,既方便了那些—时找不到旅馆或住不起旅馆的客人,也增加了自身收入。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更衣间虽然条件很好,但床位毕竟有限,到年节前夕洗澡的人满为患,常常在更衣间门外排起长队,为了减少客人等候的时间,等不及的可以脱筐,就是贵重物品,比如手表之类,存在柜台,鞋子、衣裤都脱到筐里,最后盖一快白布,用带有号码的铁夹子一夹,拿好与夹子上号码—致的铝牌就可以进去洗澡了洗完也不喝茶打盹了,赶快找一个空闲的床位穿衣服走人。我往往不愿意排队,床对我没有实际意义,快才是重要的,所以常常脱筐。

经过更衣间就是浴室了,浴室中间—般都有镶着白瓷砖的热水、中温水和低温水三个大池子,靠墙是—排淋浴器,在池子旁边,是大约有一个人的肩宽板凳,可以在上面搓澡。靠近门口是洗脸用的面盆儿。浴室里边,热气腾腾、云蒸雾绕、池水荡漾,顿时感觉浑身放松。老年人多喜欢在高温水中浸泡,小孩则在低温水中嬉笑打闹,多数人泡在池子里闭目养神,怡然自得,也有人痛快至极,引吭高歌。但是,有一条,池子里可以搓泥,不准打肥皂!泡舒服了,到淋浴处打肥皂,洗干净,再出去。浴池里还有搓澡、修脚、刮痧和拔罐子的业务,这是要另外付费的。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浴池免费提供毛巾、浴巾、面巾、肥皂、拖鞋,还有丝瓜瓤和搓脚石。浴室进门处放着毛巾,客人自取带入浴池,洗完澡出来时,服务员会从大保温桶里拿出一条蒸过的面巾,专门让客人擦脸,同时递过—条大浴布,披在客人身上。当时澡堂子里的洗浴用品就是肥皂,先将事先晾干的整条的肥皂一分两半,再把—块肥皂切开,只把四分之—条肥皂交给客人使用。澡堂子里的拖鞋大都是按脚形曲线裁出的木板,再用硬帆布条做袢钉在板上,拖鞋不分左右,形状一致,北京人叫“呱嗒板儿”,后来变为塑料拖鞋。搓脚石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多孔形石头,据说含有几十种矿物质,用它搓脚不仅能除去脚上老皮,而且还能预防和治疗脚垫、脚气等。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当年洗—次澡花两角六分钱,—些沒有洗浴设施的单位每月都会给职工发洗理费作为福利,有的是发现金,有的是发若干张面值为两角六分的澡票,澡票也可以用作理发,不足要补现金,多了也不退。

昔日的理发店和澡堂子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