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秋夕(词林正韵第十二部)
(2012-08-27 10:24:19)
标签:
杂谈文化 |
http://s15/middle/6b4558eexc82deb7373be&690
附博友对云朵【小重山】• 秋夕的评论:
开头的上下两阕稍欠工整,单从韵脚品(若不是特意押韵的话,不会有这么多韵的,所以排除无意生韵的可能)论词一如下:“秋”与“啾”,“鸠”与“流”,“休”与“稠”,“留”与“头”——都是押“u”但是有两处未能添彩,“许”与“璨”,“歇”与“赋”,望能更进!
附小娇妃好友就云朵的【小重山】• 秋夕,复一位博友的留评:
另:根据上面一位博友提出的所谓“缺憾”问题,妃儿发表点个人看法:
1、整词韵脚无一处出韵:“秋、鸠、休、留、啾、流、绸、头”,均在同一韵部无疑(<词林正韵第12部)
2、至于“许”与“璨”、“歇”与“赋”4字,本不是韵脚字,故所言“未能添彩”,不知从何说起?一头雾水...
3、不知道云朵本词按那个词谱所填?《小重山》共有4体,但无论哪一体,您原词第9字“露”均应平;第20字“蝉”均应仄:
4、妃儿建议云朵友以后在您的词作后面附上词谱,这样一来方便校对,二来不易出律。
以上拙见系妃儿一管之见,若有不当,欢迎云朵不吝赐教,大家一起研讨,共同提高。谢谢~祝云朵友秋安!
附醒元好友的留评:
完全同意小娇妃博友的看法,云朵君用韵没有任何问题。此外,我也看不出“歇”与“赋”有什么不妥。“群芳歇”实为“群芳谢”或“群芳落”,但云朵却不用“谢”或“落”,偏用“歇”,采用的是拟人手法,高明的很呢。其次“金色赋”,实际意思指的是晚秋夕阳的金色余晖,云朵用“赋”,平添了主观色彩,改变了原来的客观直白,应是十分传神的手法。此外,我也不十分主张平仄上的过分苛刻。只要基本上不出律、不出韵,个别处为了照顾修辞上的传神,偶尔出律应是允许的,或不做计较的。就连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诗作不也有偶尔出韵的情况吗(见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第二句“曙光普照演兵场”的“场”)!规矩是人定的,但有些时候在必要时稍有变通也未尝不可。
附酌走巅溟好友留评:
关于格律诗用韵问题,我也说几句:格律诗用韵大家还拘泥在平水韵里,太可悲了,那是个比八股还老的东西,虽经几个朝代,数手调整,但从未与实际语音相符过,最后一次调整,距今也二、三百年了。时代飞速发展,语音也急速变化,何况中国这么大,语音这么复杂,新华字典都用半个多世纪了,要统一,也应该统一到标准普通话才对。词林正韵还是比较实际,我的观点,诗的用韵可参考词的韵部并注意平仄声就行,或干脆就按新华字典为标准。格律诗的四条戒律中,用韵的戒律是必须改革的,否则没有出路!
一、平水韵共有106韵,韵部太多,每个韵部所例字音跟实际语音又不相符,拘泥这种过时的东西等于作茧自缚,使学习者和写作者都枉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二、诗词押韵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音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押上一个不符合平水韵,但却符合实际语音的韵脚,让形式真正服从于内容,有什么不可以。
三、格律诗的句式、平仄、对仗、用韵虽有严格的规定,但它也不是一层不变的,特别是在韵部方面,古人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就改编了六、七次。我们现在处于快节奏的时代,好的东西当然应该继承,而象平水韵这种老掉牙的东西是万万继承不得的,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四、词林正韵只有19个韵部,适应性较广,它解决了格律诗中四个声调不能混同使用的毛病(随着时间推移,平水韵106韵实际上已混乱不堪)。我认为把词林正韵引用到格律诗的用韵当中是值得探讨的。
五、我国推行的标准用语是普通话,格律诗不能游离于国家规定以外停滞不前,为了这门古老文化的发扬光大,应该积极使用新华字典的韵母和声调标准。
谢谢先生的精彩留评,先生从另一方面阐述了中华诗词应有待于改进,格律诗的戒律,用韵的戒律,也应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我想这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先生的观点代表着大多数诗词爱好者的心愿!古有古法,今有今论!怎样才能推动格律诗这一古老诗体的复兴和繁荣,却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先生的精彩留评云朵一并贴于博中!与博友们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梅亭望月好友的留评: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旧韵与新韵之争鸣由来已久了~
依我看,平水也好,新韵也罢,自己用着哪个舒坦就用哪个嘛:)
强拧的瓜不甜,不能一边倒!哦,你用平水的人就激烈反对人家
用新韵?
注重创作内容及品位要比注重无关紧要的形式有意义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