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三部曲,走出高效课堂新路子
(2022-12-13 11:13:29)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特别强调反省对于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并将之视为学习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
近两年,随着大龄教师的退休,坡头中心校教师队伍已由过去新老教师两级分化现状,改为新分教师为教学主力,以极少数中老年教师为骨干的新的现状。随着教师队伍现状的改变,坡头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大量的新分教师,一时难挑大梁;二是缺少学科骨干,新分教师没有引路人;三是没有固定的教师团队,教研缺乏实效。尤其是坡头二小和坡头三小,清一色新分教师,如何使新分教师能够把握准教材,课堂不走弯路;如何使二小三小的教研活动也能有人引领,教研更有实效;如何培养好这些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是中心校领导班子每日三省的大事。根据中心校教师队伍现状,中心校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最终确立了以“队伍建设”与“有效教研”为抓手的教学活动,而以“有效教研”为目标的“教研三部曲”,则不仅培养了青年教师队伍,同时也打造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教研一部曲:用“集体备课”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青年教师有知识,有能力,有热情,但面对新的教材,简洁的教学大纲,课堂上到底应该给学生讲什么才不走弯路,才能让教学活动直指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这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关键。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为使教学目标更清晰,教学内容更准确,教学方法更合理,使青年教师能更快成长,打造更优秀的教师团队。坡头中心校制定了《集体备课实施方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效结合,促使集体备课科学化、规范化,让集体备课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成为激活课堂活力的关键因素。
规定集体备课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制定集体备课内容,重点围绕教学思路设计、教材内容处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调研分析、学科前沿以及课堂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等方面展开。
规定集体备课的形式:集体备课采用“个人+集体+个人”的形式。由个人先根据教学要求提前备好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然后集体讨论备课内容,每一个完整的课时内容指定一人记录、再备、制作课件;个人在使用过程中再补充和完善。
目前,初中共有9个学科,18个备课组,41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小学共有3个学科,16个备课组,51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从根本上解决了青年教师面对教材无所适从的困境。
教研二部曲:用“同课同构”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也只是给巧妇提供了丰富的可炊的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做成学生喜欢的口味,则需要把教师培养成“巧妇”。同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手段,但每个教师因为语言表达、课堂组织调控、评价手段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教学效果会有极大变数。因此,坡头中心校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开展“同课同构”活动。
同课同构活动要求,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每学期开展两次同课同构活动,要求同学科教师全程参与听评课,并对备课中的课堂设计、重难点突破、教师三备情况及上课整体效果进行有针对行的评价,为后期集体备课提供数据依据。
同课同构活动,则能发挥备课、评课与反思的最佳功效。在互动中,教师既欣赏又质疑,形成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教学思想,从而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同课同构拓宽了执教者的教学视野,开阔了听课者的听课视角,丰富了同行间的学习与交流,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共同提升。同课同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评课、反思就是一个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让教师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在后面的教学中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目前,初中3个学科,7个备课组,22位教师参加了同课同构活动;小学有3个学科,16个备课组,45位教师参加了同课同构活动。同课异构让教师从“同”中见到“异”,从“异”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研三部曲:用“命制试题”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试卷命题是教师综合素质和技能体现的途径之一,能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对考试方向的研究程度等。为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把握好课程标准,快速成长,中心校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命制一份试题,每道试题后边标注出题的意图,期末考试结束后,以教研组为单位把教研室所出的试卷与自己的试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找差距提升自己。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节中显态度。坡头中心校的教研三部曲,表现了坡头教育人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究,表现了坡头教育人对教育的初心和衷心。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坡头中心校的教研三部曲,让学校教研活动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让教师的成长更快捷更有力,让我们的课堂更显生命张力,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具有了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