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梦想
(2022-11-26 21:12:41)
标签:
杂谈 |
岁月在梦想中流逝,梦想在岁月中沉淀。儿时的嬉戏,竟成了中年后的执念。理想也好,梦想也罢,心有所安,情有所寄,人生才能过的充实。
-------题记
一
常想起艾青的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诗人爱的是祖国大地,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是一颗炽热的心对饱受磨难与折磨的祖国母亲的担忧和热爱。我的眼里也常含泪水,但我爱的只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一点,是一个足够能承载我梦想的一亩三分地。可惜,仅有的对土地的眷恋却只能让我时时处于深深的痛苦之中,任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让你不得不明白一个真理——爱,是需要能力的。
或许是一种情节,一种在细胞分裂时就传承的对土地的依赖和喜欢。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颗在土里发芽成长起来的大树,树龄越长,扎根越深,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甚至到了如痴如梦生死相依的地步。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很难看到青砖绿瓦,但处处绿树成荫,在绿树掩映的间隙里隐约看到依着崖头掏出来的窑洞,那才是农家人世代休戚与共的居所,依壁挖成的窑洞,土垒的院墙,再配上一个小小的土门楼,就是一户人家。黄昏时分,袅袅的炊烟伴随着鸡犬牛羊的叫声,现在想起,儿时的农村简直就是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
农村是土的世界,土的窑,土的院,土的墙,甚至农家人的鞋子里都能倒出半掬土来,再加上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娃娃。土是孩子们最好的玩具,尿尿和泥不是笑谈;一个小土坡,我们半天功夫就能把它蹭磨的溜光水滑,至于代价是什么,那是回家时才考虑的事情;那怕是河里洗了半天的澡,也必定带一身土泥回家。土是最好的营养剂,土里滚来滚去的孩子们,个个长的结实茁壮百病不侵。而地则是比母亲还要温暖的怀抱,玩累了,随地躺下就能睡一觉。农村的孩子,就如地里长出来的土疙瘩,随地可玩,随地可安置,放在地上就是最好的摇篮——能把诸如土蛋、泥蛋之类的以地为床,恐怕也只能是农家人的专利。
土地是农家人赖以生存的资本,是他们的命根子。农家人起早贪黑地劳作,就是为了从这赖以生存的土地里演奏出幸福的旋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家人一年四季不得清闲,那怕是在新年里,他们也在心里默默地盘算着来年开春后的生计。土里来土里去的农家人,只要望着眼前的土地,他们就会觉得踏实,觉得有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上再苦再累,他们也觉得是幸福的。
农家人的幸福是简单的。只要有土地,就会有整圈的麦子,有挂满架子的玉米,有雪白的棉花,有金黄的大豆,有满圈的牛羊和院子里优哉游哉的鸡犬----有了这些,他们就会觉得腰杆子要挺直了许多,干起活来会更有劲头。他们对生活的全部盼头,都在他们脚下的土地里,即便是他们满是皱纹的笑容里,也夹着泥土的清香。
农家人对土地的呵护是虔诚的,容不得丝毫的亵渎。你去看他们的田间地头,田埂隆的笔直,田间见不到一颗杂草,地头修理的干净整洁,他们就像抚养自己的子女一样侍弄着他们的土地,热情、细心、周到、体贴。
土地上不仅仅会盛产食物,还会孕育许许多多的生灵。秋天的夜晚,当凉爽的风拉开夜的帷幕,大自然的演奏会就在朦胧的月光下随即展开,以地为台,以天为幕,以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为灯光,时而独奏,时而合唱,各种秋虫的啁啾让人心醉。它们在为丰收的季节演唱,为这个生它孕它的土地演唱,它们从初秋凉爽的夜风开始,一直到白露为霜的深秋谢幕,它们不识酷暑严冬,它们的生命也仅有短短的几周,但它们却把最精彩的一面献给了生养它们的土地,对它们而言,或许感恩就是生命的全部价值。
二
对土地的热爱,可能来自于父辈们刻在骨子里的对土地的情感基因。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能感觉到土地对我的呼唤,犹如一个迷途的游子听到了家的召唤。
我的记忆是从侍弄土地开始的。记得最早的是自己曾从野外向家里的墙角移栽了两颗树,一颗是桃树,一颗是香椿树,这可能是自己最早开始的农活。两棵树竟然奇迹般的成活了,并且在墙角长的很茂盛。桃树没有嫁接,结的果子不太可口,后来被砍掉了。香椿树年年都可以有香椿吃,所以长了很多年,但我每年都要把旁出的枝丫勾掉,结果树长的太高,以致于搭梯子都够不到香椿芽,最终也被砍掉了。从此我再没有往院子里栽过东西,而是把目光放到了院子外边的空地上。
在离家几百米的空地上,我用儿童的执着,开出了一小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来,全是自己用小头一点一点刨出来的,反正家里什么工具都有,我就照着大人的样子,他们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大人也从来不干涉我的自由。刚开始,他们种麦子我也种麦子,他们种玉米我也种玉米,种子不用发愁,从粮缸里取一些就行,虽然没有祈求有什么收获,但我依然干的极其认真和虔诚。施肥、刨地、播种、浇水、松土、拔草,我干的一丝不苟。每天放学都要到地头去看看,看它们长的怎么样,长高了多少,长出了几片叶子,开花了没有,结果了没有,生虫子了没有,有时还要把奶奶请过去指导一番。麦子、玉米、大豆、绿豆、青菜、白菜、萝卜、豆角、茄子、辣椒、南瓜、冬瓜、向日葵,凡是能弄来的种子,我几乎全都试验过,并且都长的很骄傲。奶奶曾夸我,说我是水命,种啥长啥。那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种庄稼的好把式。可这些毕竟是自己自娱自乐的乐园,当自己真正长大点了,才感觉到农活的劳累与辛酸。
那时全家有五口人的口粮田,我们几个还小,奶奶老了,父亲又在外地,一年难得回来几次,家务重担全在母亲一个人身上,作为家中长子的我,早早地就挑起了家务的重担。现在想想,那时大人能干的活我几乎全干了,并且还是当大人一样去干。儿时对土地的喜爱,对劳动的憧憬,早就变成了厌恶和憎恨,恨这干不完的农活,恨这没白没黑的劳作,甚至恨自己为什么会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一切都成了刺激自己发誓要离开这个让自己痛苦不堪的地方的动力源头。
若干年后,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了工作,再也不用在这土地上辛苦劳作,满以为自此再也不用那么辛苦的生活,腰不用痛的直不起来,手腕也不用疼的拿不住筷子。工作之余可以无拘无束地“诗与远方”,世界这么大,可去的地方实在有许多,景色这么美,可驻足的地方也确实让人留恋。于是,几乎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假期,天南海北的游走,有时三五个朋友,有时带上父母,有时夫妻两个,说走就走,想停就停,自由的如同长了翅膀的鸟儿。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觉得无论到了哪里,都像无根的浮萍,一阵风来,就能把自己吹走,无论走得多远,内心深处却总有一根看不见的牵挂,多好的地方,对于我而言都是游子,都是过客,只有家乡,只有家乡的土地才能让自己扎根驻留鸥水相依,让自己宁静踏实安之若素。
杜甫曾有诗: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半生的漂泊之后,才觉得最能安放自己的却原来还是家乡的土地,那不需要太多,只要能安置进自己心灵的一隅就足够了。于是我那不安分的心灵,突然有了遏制不住的冲动,拥有一小块能让自己自由发挥的土地成了自己最后的梦想。有人说,人生如圆,终点即起点。儿时的恣意玩闹却成了自己中年后的执念。
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儿时老师总喜欢让我们用“我的理想”作文,那时那能区别什么是理想,何又为梦想。班里几十个同学千奇百怪的理想,让老师忍俊不已。饱经沧桑后才知道,自身条件加上后天努力再加上机遇等于成功才为理想,而想仅凭运气即获得成功则为梦想。或许理想与梦想的另一个区别是梦想的实现必得是晚上吧。忽然觉得,彩票之所以在晚上开奖,是不是为了给有想法的人一个梦,今天是福彩的梦,明天是体彩的梦,白天有梦想,晚上梦里想。
拥有一小块土地,这算我的梦想吗?一定是的。
曾在某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富翁与渔夫的故事》。
富翁在海滨度假,看到一个垂钓的渔夫。
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
渔夫说:洗耳恭听。
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那之后呢?
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再之后呢?
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
然后呢?
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
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
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什么样的生活幸福,完全取决一个人的心理。自己不是富翁,却有了富翁心理。儿时千辛万苦要离开土地,要过城里人生活,奋斗了半辈子,却突然觉得自己离不开土地,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或许没有这一番历练,不会觉得土地对自己的引力有多大吧。
对土地的拥有成了我的执念,但这种执念不是从小就有的,幼时对土地的喜爱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农家人农活的繁重而一点点消散,但让你猝不及防的是,它却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一粒种子,潜伏在你的脑海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悄悄的成长,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在你的脑海深处竟有一颗参天大树,高的让你无法仰视,而根却透过你的脚心深扎地底,牢固地让你迈不动腿,对土地的热爱就在那一刻如波涛般汹涌,将你淹没,幼时对土地的喜爱再次让你变成了大地的儿子,让你虔诚的如遇神佛。
梦想再努力也不会成为理想,它们如同白天和黑夜,南极和北极,永远不会同时存在。但谁也阻止不了它成为我的梦想。拥有一小块土地,让我自在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让我任性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我心归于尘土,归于大地,归于宁静与淡泊,或许将成为我后半生的理想与追求。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茅屋少不了,以板为墙,以草为顶,结几间茅屋,再围一圈栅栏。呵呵!想想算了。真的这样,那就不是低调,而是任性张扬了。但几间小屋是少不了的,在地的某个角落,红砖平顶小屋三间半足以,一间厨房,一间卧室,一间书房兼客厅,最后半间存放劳动工具 。图的不是安逸,而是劳动之余有一憩身之所,朋友来了有一待客之处,闲暇时有让心灵放松的空间而已。竹子就算了,但菊是要有的,围着小屋栽上几株秋菊,深秋时节观满园花菊郁金黄,是否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拥有不是因为喜欢,而是让自己浮躁的心灵能够安宁,劳动才是围绕小屋的主旋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自己赤裸的双脚沾满泥土,扎根在大地里,或许才能听到心灵与土地的和鸣,有限的生命或许在这里能达到无限的衍生。
四
农家少闲月。那些年所有的劳作全靠人力,所以农家人忙碌的让人心酸,而青年人对待这没明没黑看不到希望的劳作一样深恶痛绝,如果不是为了全家的生计,为了那点还算丰厚的收入,他们实在不愿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更不用说一辈子。那时候所有庄稼人的梦想是楼上楼下,是大马路,是电影院。教育孩子最真实最朴素的教材是劳动,是不学习回家种地的咒怨。农村人自己都觉得低人一等,又有谁能看得起庄稼人。可现在,当时深恶痛疾的农活却成了他们美好的回忆,谈起往事,他们的目光里,没有了恐惧,没有了嫌弃,却多了几分向往与希冀,就像大鱼大肉吃腻了的城里人想粗粮野菜一样,他们更喜欢旧事重提了。不知道是不是城里呆久了,浑身不舒服起来,吃啥不香,睡觉不酣,没有以前农活时候的大碗吃饭,倒头就睡的惬意了。或许他们暂时没有想明白,企望的生活过上了,为什么还浑身不舒服了?是不是人都有这贱毛病,安逸的日子过久了,就要折腾点事情出来?以前的农家人是把复杂的生活过的简单,所以能干能吃能睡,现在往往把简单的生活过的复杂,所以就找不到幸福的感觉了。人只有在劳动中,才会纯洁简单,而简单就是幸福。
空出一半的地,要种上麦子和玉米。儿时虽没有饿过肚子,白面馒头却也不会让你敞开了吃,一半白面一半杂粮的馒头让人难以下咽,也要能吃到第二年麦子成熟的时候,谁家的婆娘要是不会精打细算,那是不到麦子成熟的时候就要去借粮食的。每当白面吃完的时候,就要小心翼翼的从麦缸里盛出一些麦子来,先用水淘,再上席子晾干,然后套上牲口,用石磨磨面,每磨好一遍要在簸箩里过筛子。看着麦子从磨眼里下去,变成碎粒出来,再在筛子的前后移动中变成雪白的面粉,那真是孩提时的我们觉得最好玩的事情,可大人们却看得很紧,我们是一点也插不上手的,是啊!如此金贵的粮食,那会让我们拿去糟蹋,除非你真的想挨父母一顿胖揍。现在的孩子们,天天白面馒头吃着,又那里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不会明白馒头是如何做出来的,他们或许认为,馒头也像花生一样,是树上结出来的吧。
那时最怕的是收麦子的五月天,五月的天变化无常,所以麦子成熟后,农家人要夜以继日的忙碌,才能保证颗粒归仓。此时一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即便是小孩子也不得清闲,记得小时候自己也不过比镰刀把高不了多少,父母就给我一把镰刀,让我跟在他们后边割麦子,他们一次割过去一畦,而我只割两垄,当你腰酸背痛的时候,他们还要笑你小孩子家家,那有腰。我不知道痛的地方是不是腰,只知道弯得久了真的直不起来。割完麦子,大人装车,小孩子要捡地上掉的麦穗,车装好了,你也捡的差不多了,把牛套上,你还得在前边牵牛,麦子运到打麦场,得翻晒,得放碾,得扬净,得晒干,得装袋入仓,还得在收麦的间隙里播种秋粮。大人忙的脚不沾地,小孩子也被指使的团团转,收麦子的那段时间里,没有哪个孩子能睡到自然醒,往往天不亮就被叫起,半夜还找不到床,常常累的躺在麦垛子上就睡着了,就那么半个月的时间,我们却觉得比半年还要长。
秋天没有收麦那样紧张,但秋收的时间却要长的多。钻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把玉米掰下来,再用口袋背出来装上车,玉米拉回家,还得割秸秆,地里忙一天,晚上还得就着月光剥玉米,把玉米壳去掉,把剥好的玉米辫成串上架子垛好,等到冬天闲暇时,玉米也晾晒干了,再把玉米粒脱掉就可以入仓了。秋天的农活虽然时间较长,却不太累人,尤其是剥玉米壳的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剥玉米一边聊天,我所能讲述的故事大多是这时候父亲讲给我们听的。农家人淳朴、善良、勤劳、孝敬这些朴素的情感,都是在共同的劳动中建立的。
留一半的地种麦子和玉米,不是为了忆苦思甜,而是想吃上儿时那样的绿色食品。儿时吃啥都香,玉米糁面条汤,煮一点白豆,放一点萝卜缨,起锅时用勺子热油烹一点葱姜,吃得那个香。逢年过节才能见到一点肉,平时能在碗里吃到一小块油渣那就是幸福,要在嘴里咀嚼半天舍不得咽下,要慢慢品味,再细细回味,直到嚼得感觉不到了才恋恋不舍地吞咽几下。儿时的美味总是来的那样简单,可现在天天大鱼大肉地吃着,却空留记忆,再吃不到儿时的味道来。不知道自己动手,不用化肥,只用一些农家有机肥,是不是就可以吃出记忆的味道来。
无论是麦子还是玉米,看着他们从顶着露珠的娇嫩幼苗一点点长大,最后走向丰硕成熟,就如看着自己精心培养的子女,从孩童一步步成长、成熟、成材,成为自己一生的骄傲。
五
屋前要留一小块菜地出来。现在比当年要好的多,那时菜主要以南瓜、白菜和萝卜为主。在我的记忆里,初中那几年,学校食堂的饭,几乎没有过其它菜,萝卜从今年下来吃到明年再下来,萝卜丝萝卜条生炒盐腌一天三顿变着法的吃,吃得我看见萝卜胃就泛酸,以致于我参加工作好多年都不吃萝卜。现在好了,菜品丰富太多,你喜欢什么就可以种什么,而我最拿手的就是种菜。施肥、深翻、细耕,再打岗播种,这是前期劳作,至于后期管理,无外乎除草、浇水、捉虫等等,虽然劳力费神,但当你看着它们像孩子一样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那种自豪是溢于言表的。吃不完的可以想办法贮藏,别人扔掉不要的萝卜缨,经过我的三蒸三晒,可以制成美味的干菜存放很长时间,梅菜扣肉、梅菜包子那是时不时都想吃上一口的美食。晒干的豆角做咸米饭,干茄子和干四季豆做红烧肉,生熟萝卜干炒腊肉,酸辣泡白菜馅的饺子,只要你乐意,美味总能调动你的味蕾。大雪纷纷的日子里,炒制一锅红油汤,放上一些干菜,既有坚韧嚼劲又有丰富口感,寒冷的天气里能吃出一团火气来。如果你喜欢吃,那你往往也喜欢做,想吃地道的美味,不光需要手艺,还要有耐心,因为一道美食所需要的食材,可不是几天或者十几天能够准备好的,那是时间和食材完美搭配的产物。
围绕着房子四周,可栽种几秧丝瓜,既是美食,吃不完的老丝瓜,去皮留瓤还是好的刷锅工具。而屋前是一定要种两颗葡萄树的,夏天可以遮阳,葡萄树下置一桌一椅,劳作之余可读书可品茗,更重要的是可以有自己栽种的葡萄吃,那可比市场上的口感要好的多。剩余的摘下来,洗净控水,用冰糖蜂蜜酿制成葡萄酒,贼人来了放狗咬,朋友来了品好酒,冬天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不啻于又是一件美事。
陆游诗曰: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孟浩然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鸭是少不了的,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捉几只雏鸡雏鸭,秋天时已经能够吃上土鸡蛋和鸭蛋,说不得自此可以闻鸡起舞,迎朝阳而劳作了。冬天漫天大雪时,炖上一锅鸡汤,或弄一个鸭肉火锅,再叫上几个朋友,想想那样的情景实在让人神往。
少不了养一只聪明的狗狗。曾经养过一只金毛,虽然只养了两年,但却是把它当孩子一样养的,它不仅听话还学的很多本领,不真心去爱它们你是认识不到它们的聪明可爱与忠诚的。劳作之余,调教它看家护院,岂不也是一件美事。
还剩下一块地,就种几株果树吧。苹果、梨、杏、桃、柿子是要各栽几株的,至于其它的果子,比如说猕猴桃、枇杷、山楂什么的,则根据喜好随意安排。如果还要种什么,那就完全看兴趣了,插几秧红薯,点几窝南瓜,或者再撒上一小片野菜,只要心情好,劳动则是最好的享受。
六